為什麼我們會越努力越焦慮?淺談「成功焦慮症」

更新日期: 2021 年 12 月 9 日

今年五月疫情爆發時,為避免群聚感染,我體驗了約兩週的「在家上班」工作模式。

在那兩週裡,我發現原來居家上班的工作型態,對我的整體生活水準有明顯的改善。

不只讓我的時間更有彈性,同時工作的效率與專注度也有所提升。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兩週後公司認為疫情緩和,決定請所有員工全部回去公司上班,重新回到「過往生活」。

在那之後,表面上我依然每天最早到公司開門,並正常工作、開會、吃午餐、與同事相處。

但其實上、下班通勤時間,我都一直在思索自己理想的工作模式、專業能力的市場價值,同時詢問自己:「我累積哪些能力後就要離職?」。

起初,這種念頭幫助我釐清一些自身需求與未來藍圖,並提供自我精進的動機。

但隨著時間不斷累積,在現實與理想巨大的落差下,那些想法讓我對現有工作越發不滿,並且不斷自責自己的成長速度過於緩慢。

最後,每當我越努力試著改善生活,就對生活越焦慮,如同患有「成功焦慮症」一般。


什麼是自律?

我們都知道,當人擁有一個想要實現的目標時,「自律」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網路上,充斥著各種有關自律的雞湯文,許多名人都會分享自己成功的原因,全都是因為自己對於生活,總是保有強烈的自律心。

以學生為例,當別人出去玩、打電動,他在熬夜查資料、寫作業、讀書;以工作為例,當同事假日放鬆在家追劇,他則持續進修、外包接案。

為了強調自律的重要性與價值,還可能會給你許多信心喊話。

例如:「那些自律到極致的人,都擁有開掛的人生。」

上述對於「自律」的詮釋,確實具有激勵人心的功效,但這種表達方法,也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

若希望透過強烈的自律心,以達成內心理想的目標,可能在執行過程中,產生急功近利的心態,最後導致效率低略,目標泡湯。

1908 年心理學家 葉克斯 杜德遜,針對動機與執行成效兩者的關係,提供了「倒 U 形假說」。

他們認為「工作效率」與「動機強度」兩者並非線性關係,而是倒 U 形的曲線關係。

心理學「倒 U 型曲線」理論

他們表示,只有當一個人處在「適宜的動機強度」時,才會擁有最佳工作狀態。

此外,他們還特別指出:當一個人擁有過強的動機時,反而會使身心處於過度焦慮、緊張的狀態,甚至干擾記憶與思維。

你可能會問:那什麼是「適當的動機強度」?

研究人員說明,「適當的動機強度」並不是一個固定值,他會隨著任務的難易度,得到不同的數值。

在簡單容易的目標條件下,擁有較強的動機與心理壓力,更容易有效率地達成目標。

但在困難的目標條件下,動機與壓力卻容易擾亂內心、降地思考的縝密性,並可能因為身心多種因素的交錯影響,使目標最後難以實現,以失敗告終。

動機與效率的關係圖

簡單來說,當你想實現的目標容易達成,你應該充滿鬥志盡快完成。

但若你想實現的目標非常困難(例如轉職、學習新的技能)。

我們應該降低自己的渴望,因為太強的動機,會使目標達成率變很低。

或許對成功慾過強的人而言,降低自己的衝動,這幾乎不太可能克服,畢竟它是一種本能的情感。

對此,我們需要了解「長期主義」的思維,才能有效解決上述困擾。


什麼是長期主義?

在重視成效、速成、快速上手的現實社會裡,有一種完全背道而馳的思維模式:長期主義。

長期主義的核心精神是「時間的累積性」,它認為所有的事物會隨著時間的週期,產生一條「走勢」。

例如,若自己有一個愛吃垃圾食物的飲食習慣,短期來看它可能不會有什麼影響。

但長遠來看,它可能就會成為往後生活的疾病負擔。

又或者,若你有自我寫作的習慣,短期來看可能不會有影響,但隨著時間延伸,文章的流量會越來越可觀。

你可能會問:那長期須要花多久?

若今天我們想要轉型成部落客,我們連續寫一個月算不算長期?

如果一個月沒有成效,那維持六個月呢?如果六個月沒有成效,那維持一年呢?

甚至最後努力了兩年都沒有什麼成效,該不該放棄呢?

我們都同意,每天持續進步一點點,一定能夠使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即便如此,為什麼還是那麼多人不願意做呢?

那是因為,我們會預設努力與進步幅度,兩者應該呈現正向關係。

但實際上進步的幅度,不是漸進式成長,而是以躍遷式爆發。

起初,你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看不到任何變化,但當累積的時間開始發酵,你就會收穫一個奇蹟。

成長幅度與時間的關係圖

生活是由一個個週期組成,每個小波動都會讓自己忽高忽地、跌跌撞撞。

長期主義就是一種價值觀,它相信自己正在做的事,一定會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有影響力。

正因為這種信心,它才能具備看穿「週期」的泰然。

也正因為如此,具備長期主義的思維模式,才能放下自己對成功的強烈渴求,達到心理學家的「最佳動機」。


什麼是成功焦慮症?

「安全感」是每個人都渴望擁有的事物。

身為一位上班族,「更好的工作」成為我們追求安全感的主要手段。

為此,很多努力上進的人,都會為自己設定目標,並設法努力完成。

但如同我一樣,我們在實踐的過程中,都會以「獎賞心理」去執行。

預期投入一天該有多少成效,投入一個月要有怎樣的收穫。

然而,我們進步的幅度,是以「跳躍式成長」,而非以「線性正向成長」。

因為缺乏長期主義的思維,導致自己對現狀的不滿意,同時加大對成功的渴望與動機。

如此一來,反而讓我們掉入「倒 U 型理論」的右側邊緣,執行效率更加低落。

短期目標失利,加上沒有長期主義,一個人就會產生焦慮。

焦慮的人不會有太多心思冷靜自己,也讓自己無法全心投入一件事或工作中,甚至開始產生抱怨。

從個人成長的觀點,抱怨又會給成功帶來更大的阻力,進而使短期目標變得更遙遙無期。

這種成功焦慮症的循環,就會使一位原本有上進心的人,一步步走入焦慮的「崩潰邊緣」。


總結

中國作家 王智遠 曾說:

很多時候,我們太常想要在短期內,達到某個目標。

核心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沒有冷靜想過,自己的一生足夠長,有很多小事需要經歷。

而這當中的每個小事,本質都是一個台階,都是需要經歷的事情。

只有做好每件小事的積累,才會有大事的荒而不亂。

最後期許那些為生活努力的朋友,都能成為一位長期主義者。

因為只有把時間拉長,我們才能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裡,得到一個正確的答案。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