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活不滿?如何重拾對生活的積極心態|實踐版
更新日期: 2022 年 1 月 21 日
從開始上班到現在 9 個月了。
對於一位職場菜鳥來說,或許還無法稱自己「社會歷練豐富」,但多少也見識到一些職場現象。
其中,有一個現象讓我印象深刻,也讓我反思許久,那就是:同事愛抱怨。
記得在某個日常中午,我與幾位同事相約吃午餐,想渡過一個輕鬆的午後。
沒想到吃完那頓飯後,讓我心情糟糕到不行,就連下班後,都還是非常低落。
因為在那頓飯中,有位愛抱怨同事的話題,就是不斷抱怨公司、主管以及所有工作的一切。
就算將話題,帶到其他不相關的內容,最後還是會彎回抱怨的主題。
整頓飯聽下來,讓我的心情吸收了不少負能量,連午餐都不好吃了。
從那天以後,我就開始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人愛抱怨,有些人卻不抱怨?」
什麼人會抱怨?
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各種困難。
不管是朝令夕改的主管、雙重標準的同事、毫不講理的顧客。
這些人、事、物,都可能會讓原本一件簡單的事情,變得異常複雜。
因此,只要是一位正常人,就會想對各種生活不公平不滿。
但當我們在實際與人相處時,會發現有些人幾乎很少抱怨,有些人卻隨時在抱怨。
這兩者的差別,我認為在於看待問題的心態差異。
積極心態 vs 消極心態
很多人在求職時,都會形容自己擁有「積極主動」的特質,希望以此增加錄取機會。
但到底什麼是「積極主動」?
它是指做事特別快?還是指會把所有事都攬過來做?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書中,作者史蒂芬·柯維表示:
一個真正積極主動的人會發現,從刺激到反應之間,有一个巨大的空間,叫做「選擇」。
他認為在生活環境中,有各種使人產生反應的「刺激點」
這些刺激點會導致不同的人,產生 A、B、C、D、E 等各種不同反應。
舉例來說,有天你走在街上,只是看了一位不認識的路人一眼,對方就狠嗆你一句話:「看屁歐!」(刺激點)
聽到對方這句的你,可以有以下反應:
- 裝作沒聽到趕快走人(反應 1)
- 直接一拳往他臉上灌下去,請他吃一頓粗飽(反應 2)
- 跟他鞠躬道歉:對不起(反應 3)
通常一般人從刺激到反應的過程,都會以當下的「直覺」出最快的決定。
若以直覺做出決策,就屬於消極被動的個性。
因為做決定的當下,通常是想:「這是你逼我的!」、「我不得不這麼做」。
上述這種身不由己的心態,就是將決策的主動權將給別人。
反之,「積極主動」的心態則是在直覺反應後,往後多想一步。
腦海中會意識到,我們對於那個刺激會有各種選擇,以及那些選擇會造成的結果。
並且在了解、思考後,勇於做出決定並承擔後果。
我們回到剛剛被路人嗆得場景,假如消極心態與積極心態,同樣都選擇揍對方一拳:
※以直覺反應:
被嗆當下火冒三丈,直接揍對方一拳,結果被對方躲掉,反而還被痛毆一頓
事後心態 — 內心更加不滿,反社會人格性格更深。
※ 經思考反應:
被嗆後判斷回應方式,選擇回揍對方一拳, 結果被對方躲掉,反而還被痛毆一頓。
事後心態 — 身體雖然疼痛,但內心安然自得,因為知道對方可能會揍回來,雖然失敗至少為自己勇敢過一次。
我們可因此發現,表面上雖然兩者有一樣的結局,但心態上卻有完全不同的心境。
抱怨者的消極心態
我們將此理論解釋「抱怨」這個行為,就可以發現它屬於典型的消極心態。
因為會抱怨的人,都有兩種跡象:
- 有人虧待你(責任在別人,不在自己)
- 心情總是很差(內心情緒無法自己控制)
當你習慣性的抱怨,就會常常覺得這個世界,很多東西自己無法控制,感覺很沒有安全感。
在這種負面情緒下,你就無法有太多心思去冷靜思考現狀,也就無法全力投入某件事、工作中。
假如你無法全心投入時,又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阻力,促使理想的自己更加遙遙無期,進而產生更多抱怨。
最後,抱怨自己就會變成一位嚴重抱怨者,讓人不斷接近「崩潰邊緣」。
部落客劉潤曾表示:
消極,就是把苦難的責任,推卸給命運、基因、環境,然後怨天尤人,尋找心理宣洩,但對現實沒有任何幫助。
你可能會說:「沒辦法!我的老闆真的很神經病,心情起伏不定,正常人都沒辦法忍受。」
若你無法忍耐自己的老闆,可以選擇離職找新工作。若你暫時無法換工作,可以選擇換個方式與對方溝通。
若對方不管溝通方式怎麼改變,都對你特別不滿、專門針對你。
那妳可以選擇讓自己保持一個平靜的心,不受對方情緒影響。
我們可以發現,當外在條件的限制越多,一個人的可控範圍就越少。
但不管怎樣,無論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作為一個人,永遠都有選擇的權利。
此外,既然你無法擺脫當下情況,至少要坦率地接受現狀,並負起責任好好生活。
在電影「刺激 1995」中,主角因誤判而做了 20 年的冤獄。
但在他最艱苦的歲月中,卻對其他獄友說:「在世界上,有些東西是完完全全屬於你,囚籠關不住它,別人也奪不走。」
電影中,有一位獄友對主角表示,自己以前會吹口琴,但進監獄後就不吹了,因為沒有任何意義。
男主角則給了以下回復:
儘管身陷牢中,主角仍以自己的言行告訴觀眾:選擇以什麼態度面對挑戰的自由,是人可以擁有的最後一項無法奪走的自由。
如何停止抱怨?
雖說不管面對怎樣的挑戰,我們都能試著以正向的心態去思考、回應他們。
但不管怎樣,我們不是得道高僧,能夠視俗世的一切為無物。
只要是普通人,生活、工作中總是不斷出現挫折,儘管保持樂觀,有時也難以承受這一切。
例如 Youtuber 阿滴在罹患憂鬱症前,他如此形容當下的心情:
「它就像一個充滿氣的氣球,再多一點點的壓力就會爆掉。」
減少管窺心態
若想抒發那些生活中的壓力,除了不斷抱怨這個方式外,也可以練習將內心雜訊清空。
行為經濟學巨作《稀缺》一書中指出:稀缺(scarcity)不只是一種物質上的缺乏狀態,還是一種心態。
它是一種認為自己所「擁有的」少於「需要」的感覺。
當一個人陷入稀缺心態,內心的思緒就會產生「管窺視野」,限縮自己的思考方向與角度。
最後隨著時間不斷惡化,慢慢走進一個思緒死胡同裡。
從書中的描述,我們可以判斷:「抱怨」就是一種稀缺心態的徵兆。
若想避免成為這樣的一個人,我們必須主動為自己創造「閒餘」,將自己從不斷權衡、思考的苦差事中拉出來。
本書作者認為,以色列的「安息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以色人在每周日安息日這天,不工作、不開車、不寫作,他們什麼都不做,就只是靜靜地讓時間流逝。
安息日讓人們沒有計畫,沒有計畫就沒有權衡,沒有權衡就沒有稀缺。
當然,作為一位台灣人,我們不需要跟以色列一樣,強迫自己一整天都不做事,但仍可以從中取經。
以自己為例,我每天下班搭捷運的通勤時間,都會刻意讓自已不滑手機。
在這段時間,我會重新回想今天所做的事情,反思一下是否有哪裡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果沒事就讓自己腦袋放空。
人的心就只有那麼大,若裝的東西太多,太滿,心就容易感到疲累、難受。
若試著為心靈做個定期打掃,把一些無用的東西,統統甩掉。
再面對眼花繚亂的花花世界時,就會多一分明世的清醒,多一分心態的淡泊。
如何更積極的生活?
除了練習將自己的思緒清空外,我們還可以試著從日常生活中練習「感激」。
以我來說,我最近就在公司群組發起一個叫:「每日感激」小計畫。
在每天吃中午吃午餐前,花個 2 、 3 分鐘將要感激的對象,傳到群組感大家看。
希望藉由這個活動,讓自己能夠保持「感激」的習慣。
你可能會好奇,我幹嘛無緣無故發起這個活動,是吃飽太閒是嗎!?
其實原因很單純,就是希望自己能積極的方法活在當下。
感激的力量
長期對於生活不滿的人,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智模式:「高度自我關注」與「選擇性關注負面消息」。
「所有順利的部分都微不足道,而不順利的部分才是我生活的主旋律」
他們會以自己為核心,並忽略掉身旁其他的人、事、務。同時,這種思維習慣也讓人越活越焦慮、心情越低落。
若想要改善此狀態,需要將「高度自我關注」轉換成「廣泛外部關注」,將「選擇性負面關注」轉換成「選擇性正面關注」
實際實踐的方法,就是練習以「感激」面對每天的生活。
若是以前的我,會覺得「感激生活」很做作,很像某種道德壓力,迫使我要跪舔別人的感覺。
但後來發現「感激」的英文叫「Gratitude」,除了「道謝」以外,它還有「欣賞」、「知足」的意思。
因此,練習對身旁的一切表示感激,就是練習欣賞別人、欣賞生活的哲學。
你可能會問:「那你每天寫感激日記,會不會有無事可寫的時候」
當然會有!我每次下筆前,都要經過一番痛苦掙扎,就像要從石頭中榨出血一般,只能從日常瑣事中找點題材。
有好幾次都想要直接寫:一天又平安的過去了,感謝飛天小女警的努力。
雖說思考的過程有點辛苦,但我相信這個方式能幫助我,跳出以自己為中心的立場,重新關注身旁的人。
此外,就算每次感激的內容,都只是一些日常的瑣事,也非常重要與值得。
作家 Peter Su 曾撰文寫道:
真正支撐著你的,是那生活裡百分之七十的小事。
就像看見愛人的微笑,穿上喜歡的衣服出門,吃到期盼已久的美食,喝醉和朋友在路上打鬧的晚上,父母和出外打拼的你道別的時候,那次一個人躺在自己床上大哭的時候…
若不在意,這些都只是生活很平常的事。
但當我們用心捉住,這些生活中美好的一瞬間,就能讓自己每天都得到簡單的快樂。
最後再次期勉大家,如果對工作或生活有所不滿,不妨從腦袋放空與感激開始做起。
寫得真好~謝謝你把積極心態解釋得這麼清楚,向你學習!
感激自己今天有看到你的文章 2022/2/7
感謝支持
你好,萍水相逢,很喜歡你的這篇文章。
對生活的不滿、抱怨是人性的自然。
最需要的莫非就是感恩的力量了。
說的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