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的起點:從芳鄰到全球連線的世界
更新日期: 2025 年 4 月 3 日
本文為 網路是什麼 系列文:
- 網路的起點:從芳鄰到全球連線的世界
- 網際網路是如何運作?|運作原理大解析
- Web (全球資訊網)到底是什麼?|組成內容、運作機制|全方位解析
- 網址(URL)是什麼?|最完整的相關名詞解析
- 超連結(hyperlinks)是什麼?
若閱讀完本系列文,建議閱讀 前端是什麼 相關介紹
你現在正在看這篇文章,可能是透過手機、平板或電腦上的瀏覽器,這個動作聽起來再普通不過,但實際上,這背後牽涉的是一整套複雜而神奇的技術──網路。
對初學者來說,「網路」這個詞彷彿是理所當然存在的東西,但你是否曾想過,它是如何誕生的?又是怎麼讓全球的電腦彼此連線、共享資訊?
別擔心,這篇文章會帶你從最初的「網路雛型」開始,一步步了解網路的演進與基本架構。
網路的前身:那個叫「芳鄰」的年代
在今天這個「一鍵上雲端、隨手傳檔案」的時代,我們很難想像,曾幾何時,電腦之間要互相傳遞資料,是一件既麻煩又充滿技術門檻的事情。
在網際網路還沒普及之前,電腦之間的連線,主要是透過區域網路(LAN, Local Area Network)來完成的。
這種網路主要應用在學校、辦公室、政府單位或家庭中,範圍通常侷限在同一棟大樓或幾個樓層。
那時候,有個很重要的功能叫做「芳鄰」,英文是 Network Neighborhood,它是 Microsoft Windows 系統中內建的一項工具。
芳鄰是什麼?它能做什麼?
芳鄰就像是你電腦上的通訊錄,它會自動搜尋與你同在一個區域網路中的其他電腦,讓你可以:
- 查看哪些電腦在線上
- 存取他人共享的資料夾
- 使用遠端的印表機
- 直接將檔案從一台電腦拖曳到另一台電腦(如果對方有開放權限)
這些功能在現在看來或許平常不過,但在當時是非常方便又創新的設計,尤其對於沒有網際網路可用的年代來說,簡直是一種神技。
舉個例子,在一間小公司裡,每台電腦都連接在同一台集線器(Hub)上。
只要員工 A 想將文件傳給員工 B,他不需要用 USB 隨身碟,只要透過芳鄰,點開 B 的電腦名稱,就可以將檔案拖曳過去。
如果 B 的電腦有設定共享印表機,A 也可以直接使用那台印表機列印文件,無需實體連接。
這就是早期電腦「互聯」的原始形態。
背後的運作方式簡單說
這套機制依賴的是NetBIOS 通訊協定和Windows 的檔案與印表機分享服務。
透過區域網路中的「廣播」(Broadcast)方式,電腦彼此會「打招呼」,詢問「誰在?你是誰?」來建立電腦之間的名單關係。
當你開啟「芳鄰」視窗時,其實你的電腦正在用廣播的方式詢問其他機器:「你是誰?你有什麼可以分享的資源嗎?」
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芳鄰開起來很慢,因為它正在努力搜尋鄰居們。
芳鄰的限制與挑戰
雖然芳鄰讓資料分享變得更簡單,但它有一些限制:
- 只能在同一區域網路內使用:也就是說,電腦們必須連接在同一個網路中,否則彼此看不見。
- 容易產生安全疑慮:如果沒有設好使用者權限,任何人都可能存取你電腦裡的資料夾。
- 受限於廣播技術,網路越大越混亂:廣播訊號會在整個網路中傳送,如果電腦很多,會造成流量壅塞或找不到目標電腦。
即使如此,在網際網路還未進入家庭、還沒有雲端儲存的時代,芳鄰就是我們彼此傳送檔案、共享資源的好幫手,是「電腦社交」的起點。
小知識補充:「芳鄰」這名字是怎麼來的?
「芳鄰」這個翻譯,其實蠻有詩意的。在英文中「Network Neighborhood」的意思就是「網路鄰里」,所以翻譯成「芳鄰」,其實是在強調「和睦共處、互通有無」的感覺。
這也很貼切描述了這個功能的本質:讓每一台電腦成為彼此的鄰居,方便溝通、共享、互助。
什麼是「網路」?簡單理解就是讓電腦們手牽手
你可以把「網路」想像成電腦之間的溝通橋樑,它的目的是讓不同設備之間能夠傳遞資料、交換訊息、協同作業。
而這個概念,無論是早期的「芳鄰」還是現在的雲端運算,其實核心都是一樣的──讓設備之間彼此連線,像牽著手一樣能互相傳話。
就像人類用語言和動作彼此交流,電腦之間也需要一套方式來「說話」與「聽懂」,而這套方式就是透過網路技術來實現。
要讓電腦之間可以「說話」,第一步就是「接起來」。
就像你要打電話給朋友,必須先知道對方的號碼並撥通,電腦之間也需要先建立連線,才能開始溝通。
以下是三種最常見的連線方式,每種方式有不同的特性與應用場景:
網路線(Ethernet)——穩定又快速的實體連線
這是最傳統、也是最穩定的連線方式。它是透過實體的網路線(通常是水藍色或灰白色,插頭像電話線但更寬大)把電腦接到路由器、集線器(Hub)或交換器(Switch)上。
優點:
- 傳輸速度快、穩定性高
- 適合需要大量資料傳輸的設備(例如桌機、伺服器)
缺點:
- 有線限制,行動裝置不方便
- 網路線過長或品質差可能影響傳輸效率
比喻一下: 有點像是水管直接把水送到你家,很穩定,但你不能隨便搬動那條水管。
Wi-Fi(無線網路)——現代人最依賴的「空氣中的網路」
Wi-Fi 是透過無線訊號將你的電腦、手機、平板等裝置連接到路由器,再透過路由器進入整個網際網路的世界。這是現代家庭和辦公室最常見的連線方式。
優點:
- 無需實體線路,自由度高
- 可同時連接多台裝置,適合一般家用或行動需求
缺點:
- 受距離、牆壁、電磁波干擾影響,訊號可能不穩
- 安全性較低,需設定密碼防止他人入侵
生活比喻: 就像無線電波傳送音樂一樣,Wi-Fi 在空氣中播送網路訊號,裝置只要「調對頻道」,就能接收到資料。
藍牙(Bluetooth)——近距離的資料小幫手
藍牙是一種針對短距離裝置之間的無線連線技術。
它不像 Wi-Fi 那樣用來上網,而是常被用來傳送小型資料或控制外部裝置,例如將音樂從手機傳到藍牙耳機,或將檔案從手機傳到筆電。
優點:
- 不需網路即可配對傳輸
- 適合隨身裝置間的快速互連
缺點:
- 傳輸距離短(約 10 公尺內)
- 資料傳輸速度較慢
想像一下: 藍牙就像你和朋友面對面用手語交流,不需要網路,但必須靠得夠近。
為什麼要讓電腦「手牽手」?
讓電腦連接起來有什麼好處呢?
其實,現代生活中幾乎所有你熟悉的科技服務──都建立在「設備之間可以連線」這個基礎之上:
- 傳檔案:不用 USB,就能把檔案從筆電傳到手機
- 共用資源:例如多台電腦共用一台印表機或硬碟
- 即時溝通:像是使用 LINE、WhatsApp、Email 等訊息工具
- 遠端工作/上課:不在公司也能開會、交作業
- 存取雲端資料:Google Drive、iCloud 等都需要網路連線
這些日常操作之所以能實現,背後就是因為網路讓電腦、手機、平板「牽起了手」。
核心與終端:電腦在網路中的角色分工
當我們談論網路時,很多人腦中會浮現的是一群電腦彼此連接、分享檔案或一起上網的畫面。
但其實,在網路系統內部,每一台電腦並不是都做一樣的事情。
尤其在早期的大型網路架構中,電腦之間有著明確的角色分工,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
- 核心運算機器(Host/Mainframe/Server)
- 終端機(Terminal)
這樣的分工就像一個團隊合作的場景,有人負責大腦思考、下指令,有人負責把訊息傳出去、把結果呈現回來。
核心運算機器:網路世界的大腦
核心運算機器,也被稱為主機(Host)、伺服器(Server),在早期甚至是大型主機(Mainframe)。
它們的任務是處理一切「動腦筋」的事情,例如:
- 執行程式與計算
- 儲存大量資料(像資料庫、檔案系統)
- 回應使用者請求(例如你要查資料,它負責抓出來)
- 控制整個網路的流程與安全性
這些機器通常效能強大,記憶體與儲存空間也比一般電腦大上許多。換句話說,這些就是負責思考與做決策的中樞。
🧠 比喻一下:
你可以把它想成一間中央廚房,專門負責準備食物(資料與服務)。無論你在哪個分店點餐,最後都會是這個廚房下單、烹煮,再把成品送出去。
終端機(Terminal):前端的眼睛、耳朵和手
終端機的角色就比較輕量,它不像核心運算機器那樣有完整的運算能力。
早期的終端機甚至沒有硬碟或 CPU,只是單純具備:
- 一個螢幕(顯示運算結果)
- 一個鍵盤(讓使用者輸入指令)
終端機的主要任務是接收使用者操作並將指令傳送到核心機器,再把核心機器處理完的結果顯示出來。
🧤🧠 繼續比喻:
終端機就像一台點餐機,讓客人選擇要吃什麼,輸入完畢後,訊息會送到中央廚房。廚房(核心機器)完成料理,再把餐點(結果)送回來,讓終端機顯示給你。
📺 舉個實際例子:
在 1970~80 年代的學術機構或大型企業中,常見的工作模式是這樣的:
- 中央放一台大型主機(Mainframe)
- 每位員工的桌上是一台終端機(通常只有黑底綠字的螢幕)
- 員工透過終端機登入主機,查資料、寫報表、跑計算
這樣的設計有幾個好處:
- 集中管理、降低成本:不需要每個人都有高性能電腦,只要一台核心運算機器負責所有工作。
- 簡化維護與更新:只需更新主機,所有終端就能同步獲得最新功能。
- 資訊安全更集中:資料都儲存在主機上,不會因某一台電腦遺失而洩漏機密。
現代的變形版本:Client 與 Server 架構
雖然現在的電腦每一台幾乎都有自己的運算能力,但這種核心與終端的分工精神依然存在,只是名字換了,叫做:
- Client(客戶端):使用者端的裝置,例如你的電腦、手機、平板
- Server(伺服器):提供資料與服務的主機,例如 Google、Facebook、Dropbox 的資料中心
當你用手機打開 YouTube,看一段影片時,你的手機就是 Client,YouTube 的伺服器就是 Server。影片不是存放在你手機裡,而是由伺服器即時傳送過來。
從早期的終端與主機系統,到現在的 Client-Server 架構,電腦之間的分工其實沒有太大的改變,只是每台機器的能力越來越強大,角色的界線變得更模糊而已。
- 核心機器(Server):負責思考、處理、儲存
- 終端裝置(Client/Terminal):負責接收、輸入、顯示
一台電腦可以同時是「Client」也可以是「Server」,端看它當下的任務為何。
了解這個分工邏輯,有助於你進一步掌握網路應用、系統設計與資安原則──因為越大的系統,分工越細,溝通越關鍵。
結語:從小連線,看見大世界
現在的我們,習慣打開瀏覽器就能找到所有答案、用手機發訊息給地球另一端的朋友,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操作,其實都建構在「電腦彼此連線」這個簡單卻強大的概念上。
懂了網路的雛型與基本原理,你將不再只是被動使用者,而是能更深入理解科技世界運作的探索者。
從「芳鄰」開始,你也可以走進這個連線的世界,認識那一台又一台藏著智慧的電腦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