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L 與 NoSQL 的差異:新手指南
更新日期: 2025 年 3 月 4 日
本文為 NoSQL 基本介紹系列文,第 1 篇:
- SQL 與 NoSQL 的差異:新手指南 👈進度
- MongoDB 入門指南:靈活高效的 NoSQL 資料庫
- 硬碟是什麼?從發展史到現代儲存技術的演變
- 記憶體是什麼?從發展史到現代電腦的核心元件
- 初學者指南:Redis 是什麼?完整介紹與應用解析
在現代資料庫管理中,SQL (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和 NoSQL (Not Only SQL) 是兩種主要的數據儲存方式。
這兩者的設計理念與應用場景不同,因此選擇適合的資料庫類型對於開發者和企業來說至關重要。
本文將詳細介紹 SQL 和 NoSQL 的概念、它們的核心差異,以及各自的運用場景,幫助新手了解如何選擇適合的資料庫技術。
SQL 是什麼?
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結構化查詢語言)是一種 語法(Language),而不是一個具體的資料庫。
它可以用來執行以下操作:
- 查詢數據(
SELECT
) - 新增數據(
INSERT
) - 更新數據(
UPDATE
) - 刪除數據(
DELETE
) - 建立與管理資料表(
CREATE TABLE
、ALTER TABLE
、DROP TABLE
) - 管理使用者權限(
GRANT
、REVOKE
)
SQL 與關聯式資料庫的關係
SQL 只是一種語法,真正存儲和管理數據的是 關聯式資料庫管理系統(RDBMS,Rela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這些系統支援 SQL 來存取數據。
常見的 SQL 資料庫(RDBMS)包括:
- MySQL
- PostgreSQL
- Microsoft SQL Server
- Oracle Database
- SQLite
這些資料庫都支援 SQL 語法,但可能有自己的 擴充語法 或 專屬功能。例如:
- MySQL 有自己的
AUTO_INCREMENT
屬性來產生唯一 ID。 - PostgreSQL 使用
SERIAL
來產生自動增長的 ID。 - SQL Server 則使用
IDENTITY
。
簡單示例:SQL 語法
以下是使用 SQL 操作 MySQL 或 PostgreSQL 的例子:
-- 建立一個 users 表
CREATE TABLE users (
id SERIAL PRIMARY KEY,
name VARCHAR(50),
email VARCHAR(100) UNIQUE,
created_at TIMESTAMP DEFAULT CURRENT_TIMESTAMP
);
-- 插入一條數據
INSERT INTO users (name, email) VALUES ('Alice', '[email protected]');
-- 查詢所有用戶
SELECT * FROM users;
-- 更新用戶資料
UPDATE users SET name = 'Alice Smith' WHERE id = 1;
-- 刪除用戶
DELETE FROM users WHERE id = 1;
NoSQL 是什麼?
與 SQL 不同,NoSQL 不是一種特定的語言,而是一組 非關聯式資料庫(Non-Relational Databases) 的統稱。
它代表「Not Only SQL」,用來區別於傳統的關聯式資料庫(RDBMS,如 MySQL、PostgreSQL)
它們設計來存儲 非結構化或半結構化數據,不使用固定的表格(Tables)和關聯(Relations)。
NoSQL 的種類與常見資料庫
不同於 SQL 只有關聯式資料庫,NoSQL 根據數據的存儲方式,可以分為四大類:
1️⃣ 鍵值型資料庫(Key-Value Stores)
📌 適用場景:快取、會話管理、用戶偏好設定
🔹 特點:
- 以 鍵(Key) 和 值(Value) 的形式儲存數據,類似字典(Dictionary)。
- 快速查詢,但不適合複雜查詢。
- 適合高性能應用,如緩存、即時數據存取。
🔹 代表資料庫:
- Redis(最常見的鍵值型 NoSQL,適合快取)
- Amazon DynamoDB(AWS 提供的 NoSQL 服務)
- Riak
✏️ 示例(Redis CLI)
SET username "Alice"
GET username
2️⃣ 文檔型資料庫(Document-Oriented Stores)
📌 適用場景:內容管理系統(CMS)、電子商務、日誌管理
🔹 特點:
- 儲存 JSON 或 BSON 格式 的文件,每筆數據可以有不同的結構。
- 適合 靈活數據模型(可變結構),無需事先定義 Schema。
🔹 代表資料庫:
- MongoDB(最受歡迎的文檔型 NoSQL)
- CouchDB
- Firebase Firestore
✏️ 示例(MongoDB)
{
"_id": "123",
"name": "Alice",
"email": "[email protected]",
"age": 25
}
db.users.insertOne({
name: "Alice",
email: "[email protected]",
age: 25
});
3️⃣ 列存儲型資料庫(Column-Family Stores)
📌 適用場景:大數據分析、推薦系統、時間序列數據
🔹 特點:
- 類似 SQL 表格,但 每一列可以獨立存儲,可以快速檢索大量數據。
- 常用於 大數據與分散式儲存。
🔹 代表資料庫:
- Apache Cassandra(Facebook 開發,用於大數據)
- HBase(基於 Hadoop)
- Google Bigtable
✏️ 示例(Cassandra)
CREATE TABLE users (
id UUID PRIMARY KEY,
name TEXT,
email TEXT
);
INSERT INTO users (id, name, email) VALUES (uuid(), 'Alice', '[email protected]');
補充:列存儲型資料庫儲存方式
🔹SQL 關聯式資料庫的存儲方式
在 傳統的 SQL 關聯式資料庫(如 MySQL、PostgreSQL) 中,數據是按照 行(Row) 來存儲的,這叫做 行存儲(Row-Oriented Storage)。
📌 範例:關聯式資料庫的表格
id name age 1 Alice [email protected] 25 2 Bob [email protected] 30 3 Carol [email protected] 22 📌 儲存方式(行存儲):
- SQL 資料庫會將整行數據存放在一起,例如:
[1, Alice, [email protected], 25] [2, Bob, [email protected], 30] [3, Carol, [email protected], 22]
- 當你只想查詢某一列的數據(如 email)時,必須讀取整行,然後再提取 email。
- 適合 一次讀取整行 的情境(如獲取完整的用戶資訊)。
🔹NoSQL「列存儲型」資料庫的存儲方式
在 NoSQL 的列存儲型資料庫(如 Apache Cassandra、HBase) 中,數據是按照 列(Column) 來存儲的,這叫做 列存儲(Column-Oriented Storage)。
📌 範例:NoSQL 列存儲資料庫
- 這些數據庫不會像 SQL 那樣把整行的數據存放在一起,而是將每一列的數據分開存放:
id: [1, 2, 3] name: [Alice, Bob, Carol]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age: [25, 30, 22]
📌 為什麼這樣設計?
查詢某一列(Column)時更快
- 如果你只想獲取
id, name, email, age
)。- 例如:
SELECT email FROM users;
- 在 SQL 資料庫,這個查詢仍然會讀取整行數據,只是最後只顯示
- 但在 NoSQL 列存儲資料庫,它直接查找 email 列的儲存區域,不用理會
id
、name
、age
,因此查詢速度更快。適合大數據分析
在大數據應用中,常常需要統計某一列的數據,例如統計所有用戶的
age
,這時候 列存儲型資料庫可以快速計算該列的總和、平均值等,效能比 SQL 資料庫更好。
圖形資料庫(Graph Databases)
📌 適用場景:社交網絡、推薦系統、路徑計算(如 Google Maps)
🔹 特點:
- 使用 節點(Nodes) 和 關係(Edges) 來儲存數據,適合表示 關聯關係。
- 適合用於 圖論計算(如最短路徑、推薦系統)。
🔹 代表資料庫:
- Neo4j(最流行的圖形數據庫)
- Amazon Neptune
- ArangoDB
✏️ 示例(Neo4j)
CREATE (alice:Person {name: "Alice"})-[:FRIENDS_WITH]->(bob:Person {name: "Bob"})
MATCH (a:Person)-[:FRIENDS_WITH]->(b:Person) RETURN a, b;
補充:圖形資料庫的存儲方式
在 SQL 資料庫中,我們通常使用表格(Tables) 來存儲數據,並透過 外鍵(Foreign Key) 來表示關聯,例如「使用者」和「朋友」的關係:
id name 1 Alice 2 Bob
user_id friend_id 1 2 這種方式需要透過 JOIN 查詢來獲取關聯數據,當數據量變大時,效能會下降。
🔹 圖形資料庫的存儲方式
在圖形資料庫(如 Neo4j、Amazon Neptune)中,數據是用「節點(Nodes)」和「關係(Edges)」的方式來存儲的:
- 節點(Nodes):表示實體
- 例如,「Alice」和「Bob」是兩個節點。
- 關係(Edges):表示節點之間的關聯
- 例如,「Alice」是 Bob 的朋友,這個「朋友」關係就是一條 Edge。
📌 圖形表示法:
(Alice) —[FRIENDS_WITH]—> (Bob)
這樣的存儲方式可以讓我們快速查詢「誰是 Alice 的朋友」,而不用像 SQL 那樣進行 JOIN 操作。
🔹為什麼圖形資料庫適合關聯數據?
可以直接存取關聯(關係是第一級公民)
- 在 SQL 中,關聯資訊是透過表格存儲的(外鍵關聯)。
- 在 圖形資料庫,關聯資訊是直接存儲的(Edges)。
- 因此,當你查詢「Alice 的朋友的朋友」時,圖形資料庫的效能會比 SQL 更快。
適合處理高度關聯的數據
例如社交媒體中的朋友推薦:
(Alice) —[FRIENDS_WITH]—> (Bob) —[FRIENDS_WITH]—> (Charlie)
→ 如果 Alice 和 Bob 是朋友,而 Bob 和 Charlie 是朋友,那麼 Alice 可能會被推薦 Charlie 作為朋友。
關聯查詢效能更好
在 SQL 資料庫中,你需要執行 JOIN:
SELECT friend.name FROM users JOIN friends ON users.id = friends.user_id JOIN users AS friend ON friends.friend_id = friend.id WHERE users.name = 'Alice';
在圖形資料庫中,你可以直接查詢:
MATCH (alice:Person {name: "Alice"})-[:FRIENDS_WITH]->(friend) RETURN friend;
→ 沒有 JOIN,效能更高!
SQL 與 NoSQL 的核心差異
特性 | SQL 資料庫 | NoSQL 資料庫 |
---|---|---|
數據結構 | 固定表格結構(Schema) | 無固定結構,靈活數據模型 |
擴展方式 | 垂直擴展(Scale-up) | 水平擴展(Scale-out) |
查詢語言 | SQL(標準化語言) | 不同資料庫有不同的查詢方式 |
一致性 | ACID 事務保證 | BASE 模型,最終一致性 |
適用場景 | 結構化數據、金融、企業級應用 | 大數據、高併發、非結構化數據 |
數據結構(Data Structure)
這決定了資料庫如何存儲數據。
SQL 資料庫(固定表格結構)
- SQL 資料庫使用 表格(Tables) 來存儲數據。
- 每個表格都有 固定的結構(Schema),即:事先定義好「有哪些欄位、欄位類型(如數字、文字、日期)」。
- 例如,在 MySQL 或 PostgreSQL 中,
users
表的結構可能是:
CREATE TABLE users (
id INT PRIMARY KEY,
name VARCHAR(100),
email VARCHAR(255) UNIQUE,
created_at TIMESTAMP
);
- 這裡的
id, name, email, created_at
都是固定的欄位(Columns)。
NoSQL 資料庫(靈活數據模型)
- NoSQL 沒有固定的表格結構,數據可以是靈活的 JSON、鍵值對、文件等格式。
- 不同的數據可能有不同的欄位,例如 MongoDB:
{ "name": "Alice", "email": "[email protected]" }
{ "name": "Bob", "phone": "1234567890" }
- 這兩筆資料沒有相同的欄位,這在 SQL 資料庫中是不允許的,但在 NoSQL 是可以的。
✅ SQL 適合結構化數據(Structured Data)
✅ NoSQL 適合靈活、變動的數據(Unstructured / Semi-Structured Data)
擴展方式(Scaling Method)
垂直擴展(Scale-up) 和 水平擴展(Scale-out) 主要的區別就在於:
- 垂直擴展(Scale-up) 強調 單一電腦的效能(升級硬體,如 CPU、記憶體、硬碟等)。
- 水平擴展(Scale-out) 強調 增加多台電腦 來提升容量與效能(透過多台伺服器共同處理數據)。
SQL(垂直擴展 Scale-up)
方式:
- 在 同一台電腦(伺服器) 上增加更強的硬體(CPU、RAM、SSD)。
- 適合數據量相對較小,且不需要極高擴展性 的系統。
📌 比喻:超級電腦 vs 普通電腦
- 想像你有一台筆記型電腦,你希望它變快,可以:
- 增加 RAM(記憶體)
- 換更快的 CPU
- 加大硬碟空間
- 這樣你的電腦運算速度會變快,但終究有極限,當你的工作負載太大時,即使升級到最強的電腦,還是會卡住。
📌 SQL 資料庫的應用
- 大多數 傳統企業系統、財務系統、銀行系統 使用 SQL(如 MySQL、PostgreSQL),因為它們的數據增長相對穩定,不需要不斷擴展。
🔻 問題:
- 當數據量變得 非常大,硬體的升級成本會變得很高,甚至超出單台電腦的承受範圍。
NoSQL(水平擴展 Scale-out)
方式:
- 透過 增加多台伺服器(Nodes) 來擴展資料庫容量和效能,而不是只升級一台機器。
- 適合大規模數據、高併發應用(如 Facebook、Google)。
📌 比喻:多人分工 vs 一個人做所有事情
- 想像你是一家快遞公司的老闆:
- 一開始你只有一名送貨員,他負責所有包裹的配送(SQL 垂直擴展)。
- 但當包裹量增加,你發現 即使給這名送貨員買最好的摩托車、加最強的 GPS,他的送貨能力還是有限!
- 解決方案:你 雇更多送貨員,讓每個人負責不同的區域,這樣整體配送效率大幅提高(NoSQL 水平擴展)。
📌 NoSQL 資料庫的應用
- 大規模網站(如 Facebook、Twitter、Amazon)每天處理上億筆數據,單靠一台伺服器根本無法負擔,因此它們使用 NoSQL(如 MongoDB、Cassandra、DynamoDB),將數據分散存儲到許多伺服器上,確保系統能夠同時處理大量請求。
🔻 問題:
- 由於 NoSQL 採用分散式架構,可能會犧牲 強一致性(例如一筆數據更新後,不是所有節點都會立即同步)。
✅ 當你只需要處理 10 萬筆數據時,SQL 足夠。
✅ 當你要處理 10 億筆數據時,你需要 NoSQL。
查詢語言(Query Language)
這決定了如何查詢數據。
SQL 資料庫(標準 SQL 語言)
- 使用 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來操作數據,語法統一,例如:
SELECT name, email FROM users WHERE id = 1;
-
SELECT name, email FROM users WHERE id = 1;
- SQL 是標準化語言,不同的 SQL 資料庫(如 MySQL、PostgreSQL、SQL Server)基本上都能使用相似的語法。
NoSQL 資料庫(不同查詢方式)
每種 NoSQL 資料庫有自己的查詢語法,例如:
- MongoDB(文檔型 NoSQL):使用 JSON 來查詢:
db.users.find({ "name": "Alice" })
- Redis(鍵值型 NoSQL):使用簡單的命令:
GET username
- Neo4j(圖形型 NoSQL):使用
Cypher
查詢:
MATCH (a:Person {name: "Alice"}) RETURN a;
因此,NoSQL 沒有統一的語法,每種資料庫的查詢方式不同。
✅ SQL 有標準語法,學習一次可用於多種 SQL 資料庫
✅ NoSQL 的查詢語法根據資料庫類型不同,需單獨學習
一致性(Consistency Model)
這決定了資料庫如何保證數據的正確性。
SQL 資料庫(ACID 事務保證)
ACID(Atomicity, Consistency, Isolation, Durability)是 SQL 資料庫的標準:
- 原子性(Atomicity):操作要「全有或全無」,不會有一半成功一半失敗的情況。
- 一致性(Consistency):數據始終維持正確狀態,確保交易不會破壞數據完整性。
- 隔離性(Isolation):不同的交易不會影響彼此。
- 持久性(Durability):交易一旦提交,就永久存儲。
NoSQL 資料庫(BASE 模型,最終一致性)
BASE(Basically Available, Soft state, Eventually consistent)是 NoSQL 的標準:
- 基本可用(Basically Available):系統始終可用,即使部分數據不一致。
- 軟狀態(Soft state):數據狀態可以隨時間變化。
- 最終一致性(Eventually consistent):數據在一定時間後會變得一致,但不是立即一致。
✅ SQL 提供強一致性(適合銀行、金融、交易系統)
✅ NoSQL 提供高可用性(適合即時數據、社交媒體、高併發應用)
適用場景(Use Cases)
這決定了 SQL 和 NoSQL 各自適合的應用場景。
適用場景 | SQL 資料庫 | NoSQL 資料庫 |
---|---|---|
一致性要求 | ✅ 需要強一致性(如銀行、金融、醫療) | ❌ 一致性較低,但提供最終一致性 |
數據結構 | ✅ 結構化數據,格式固定(如 ERP、CRM) | ✅ 非結構化或半結構化數據(如 JSON、物聯網數據) |
查詢需求 | ✅ 適合複雜查詢(如商業分析、報表系統) | ❌ 不適合複雜 JOIN 查詢 |
數據量 | ✅ 中小型數據量(適合 10 萬~百萬筆數據) | ✅ 大數據應用(適合 10 億筆以上數據) |
高併發需求 | ❌ 一般 SQL 伺服器處理併發有限 | ✅ 適合高併發(如 Facebook、Twitter、電商系統) |
擴展性 | ❌ 透過 垂直擴展(Scale-up),硬體受限 | ✅ 透過 水平擴展(Scale-out),可無限擴展 |
應用場景 | ✅ 財務系統、企業級應用、交易系統 | ✅ 大數據分析、社交媒體、物聯網、日誌存儲 |
✅ SQL 適合企業級應用,需要強一致性的場景
✅ NoSQL 適合海量數據、高並發、非結構化數據的應用
結論
SQL 和 NoSQL 各有優勢,沒有絕對的「最好」,只有適合特定場景的選擇。
如果你的應用需要高度結構化的數據、嚴格的數據一致性,SQL 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但如果你的應用需要高擴展性、靈活的數據模型,NoSQL 可能更適合。
未來的趨勢是 混合使用 SQL 與 NoSQL,根據需求選擇最合適的技術,實現最佳效能與可擴展性。
例如,一個電商網站可以使用 SQL 來管理訂單、用戶數據,並使用 NoSQL 來存儲商品評論、推薦系統等非結構化數據。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新手更清楚地了解 SQL 和 NoSQL,並根據需求做出最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