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機器(VM)是什麼?完整入門指南
更新日期: 2025 年 3 月 4 日
本文為 Docker 進階介紹 系列文,第 2 篇:
- 初學者指南:深入了解 WSL 2(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 2)
- 虛擬機器(VM)是什麼?完整入門指南 👈進度
- 什麼是核心(Kernel)?初學者完整指南
- Docker vs. 虛擬機器(VM):初學者完整比較指南
- 如何在 WSL 2 + Docker 環境中開發 Django:安裝順序與最佳實踐
- 初學者指南:什麼是 Dockerfile?—— 以實際範例解析
- Docker Compose 初學者指南:使用範例解析
- Docker Compose:up vs up -d 的差異與應用
- Linux 常見指令入門:從 sudo 到日常操作
- Linux 解決方案:VSCode 無法儲存檔案權限問題
閱讀本文前,建議先理解 Docker 基本介紹系列文 相關概念。
在現代資訊科技的發展中,虛擬化技術已成為許多企業與個人用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虛擬機器(Virtual Machine, VM)是最常見的虛擬化技術之一。
無論是開發者測試新系統、企業部署伺服器,還是個人使用不同的作業系統,虛擬機器都能提供靈活且高效的解決方案。
那麼,虛擬機器究竟是什麼?它是如何運作的?有什麼優勢和應用場景?
這篇文章將詳細介紹虛擬機器的概念、種類、運作方式以及應用場景,幫助初學者理解這項技術的基本知識。
什麼是虛擬機器(VM)?
虛擬機器(Virtual Machine,簡稱 VM)是一種能夠在一台物理電腦上模擬另一台完整電腦系統的技術。
簡單來說,就是在一台電腦內,創造出另一台「虛擬」電腦,這台虛擬電腦能夠運行自己的作業系統和應用程式,就像真正的電腦一樣。
舉個例子,你可能正在使用 Windows 電腦,但透過虛擬機器,你可以在 Windows 內同時運行 Linux 或 macOS,而不需要重新開機或更換硬體。
這讓開發人員、測試人員,甚至一般使用者,都可以在同一台設備上使用不同的系統,達到更高的靈活性。
虛擬機器運行時,會使用一部分物理主機的資源,例如 CPU、記憶體(RAM)、硬碟空間和網路連線,但這些資源是被「虛擬化」的,意味著它們是由軟體模擬出來,而非真正的獨立硬體。
虛擬機器的主要組成
每個虛擬機器通常由以下幾個重要部分組成:
- 虛擬硬體(Virtual Hardware)
- 這是由軟體模擬出來的硬體環境,例如 CPU、記憶體、硬碟、網路介面等。虛擬機器內部的作業系統(Guest OS)會認為這些是實體硬體,但實際上它們只是主機分配的資源。
- 作業系統(Guest OS)
- 每個虛擬機器內都可以安裝自己的作業系統,例如 Windows、Linux 或 macOS。這讓使用者能在同一台電腦上,同時運行不同的系統。
- 虛擬機器監控器(Hypervisor)
- 這是一種負責管理與分配硬體資源的軟體。它讓多個虛擬機器能夠在同一台物理主機上共存,並確保它們彼此不會互相干擾。
虛擬機器如何運作?
虛擬機器的運作原理
虛擬機器的核心技術就是虛擬機器監控器(Hypervisor),它是一個負責管理虛擬機器並分配硬體資源的軟體。
當你在一台電腦上創建並啟動一個虛擬機器時,Hypervisor 會:
- 分配硬體資源:Hypervisor 會從主機(Host)分配一部分 CPU、記憶體、硬碟和網路資源,來供虛擬機器(Guest)使用。
- 啟動虛擬機器:當虛擬機器啟動時,它會像真正的電腦一樣讀取 BIOS(或 UEFI)並開機,然後載入作業系統(如 Windows 或 Linux)。
- 運行應用程式:使用者可以在虛擬機器內安裝軟體、運行程式,就像在一台實體電腦上一樣。
- 隔離環境:每個虛擬機器都是獨立運行的,即使一台虛擬機器當機或中毒,也不會影響其他虛擬機器或主機系統。
這種技術讓使用者能夠在同一台設備上運行多個系統,無論是開發測試、學習不同的作業系統,或是在不同環境間切換,都變得更加方便。
虛擬機器監控器(Hypervisor)的種類
根據運作方式的不同,虛擬機器監控器(Hypervisor)可以分為兩種主要類型:
🔹 Type 1(裸機式 Hypervisor)
graph TD A["硬體 (CPU、記憶體、硬碟)"] -->|直接控制| B[Type 1 Hypervisor] B -->|分配資源| C["虛擬機 1 (Guest OS)"] B -->|分配資源| D["虛擬機 2 (Guest OS)"] B -->|分配資源| E["虛擬機 3 (Guest OS)"]
這類 Hypervisor 直接安裝在物理硬體上,不需要先安裝作業系統,因此它的效能較高、穩定性更好,常見於企業級伺服器環境。
這類型的 Hypervisor 會直接接管硬體資源,並允許多個虛擬機器共享這些資源。
- 適用對象:企業級伺服器、資料中心、雲端運算
- 優點:效能高、資源利用率佳、穩定性強
- 缺點:需要較多技術知識來安裝與管理
- 常見的 Type 1 Hypervisor:
- VMware ESXi(企業級解決方案)
- Microsoft Hyper-V(微軟推出的虛擬化平台)
- KVM(Kernel-based Virtual Machine)(Linux 環境下常用)
🔹 Type 2(託管式 Hypervisor)
graph TD A["硬體 (CPU、記憶體、硬碟)"] -->|管理硬體| B["主機作業系統 (Host OS)"] B -->|安裝在 OS 內| C[Type 2 Hypervisor] C -->|分配資源| D["虛擬機 1 (Guest OS)"] C -->|分配資源| E["虛擬機 2 (Guest OS)"]
這類 Hypervisor 必須先安裝在主機的作業系統上(如 Windows、macOS 或 Linux),才能建立虛擬機器。它通常用於個人電腦,適合開發者、測試人員或一般使用者。
- 適用對象:個人電腦、開發測試環境
- 優點:安裝簡單、易於操作
- 缺點:效能較低,因為它依賴於主機的作業系統
- 常見的 Type 2 Hypervisor:
- VMware Workstation(功能強大的桌面虛擬機軟體)
- VirtualBox(免費開源的虛擬機軟體,適合學習與測試)
- Parallels Desktop(專為 macOS 設計,可運行 Windows)
Type 1 與 Type 2 差異
Type 1(裸機式 Hypervisor)與 Type 2(託管式 Hypervisor) 的主要區別不是硬體 vs. 軟體,而是Hypervisor 的運行方式和與底層硬體的關係。
主要差異:
Hypervisor 類型 | Type 1(裸機式) | Type 2(託管式) |
---|---|---|
安裝位置 | 直接安裝在硬體(物理機器)上 | 安裝在現有的作業系統上(如 Windows/macOS) |
是否依賴 OS | ❌ 不依賴 OS(因為它自己就是「輕量作業系統」) | ✅ 依賴主機 OS(需要安裝在 Windows、macOS 或 Linux 上) |
效能 | 🚀 高(直接存取硬體資源) | ⏳ 較低(透過主機 OS 分配資源) |
適用場合 | 伺服器、資料中心、企業級虛擬化 | 個人電腦、開發測試環境 |
常見軟體 | VMware ESXi、Microsoft Hyper-V、KVM | VMware Workstation、VirtualBox、Parallels Desktop |
Type 1(裸機式 Hypervisor)
👉 直接運行在硬體層(物理機器)上,類似於一個極簡的作業系統,它本身負責管理所有的虛擬機器,並直接分配 CPU、記憶體、硬碟等資源。
- ✅ 優點: 高效能、高穩定性,因為它不依賴任何已有的 OS。
- ❌ 缺點: 需要專業知識,通常用於企業伺服器,而非個人電腦。
📌 舉例:
- VMware ESXi(企業級虛擬化解決方案)
- Microsoft Hyper-V(Windows Server 內建)
- KVM(Kernel-based Virtual Machine)(Linux 內建的虛擬化技術)
Type 2(託管式 Hypervisor)
👉 安裝在已有的作業系統上(例如 Windows 或 macOS),需要透過主機 OS 來存取硬體資源,因此效能相對較低。
- ✅ 優點: 易於使用,適合開發人員和個人使用。
- ❌ 缺點: 效能較低,因為它與主機 OS 共享資源。
📌 舉例:
- VMware Workstation(安裝在 Windows/Linux)
- VirtualBox(免費開源,適合學習)
- Parallels Desktop(專為 macOS 設計,可運行 Windows)
所以,Type 1 vs. Type 2 的真正區別是什麼?
- Type 1 Hypervisor = 「直接跑在硬體上」
- 它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系統,直接與硬體溝通,像是一個「極簡的作業系統」來管理 VM。
- 適合企業級伺服器、高效能虛擬化需求。
- Type 2 Hypervisor = 「安裝在作業系統上的應用程式」
- 它本身只是主機作業系統上的一個軟體,透過主機 OS 來分配硬體資源。
- 適合一般用戶、開發測試環境。
補充:WSL2 是虛擬機器嗎?
WSL2(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 2)本質上是一個虛擬機器(VM),但它與傳統的虛擬機器(如 VirtualBox、VMware)有一些關鍵的不同之處。
- 它使用的是 Microsoft 開發的精簡版 Hyper-V 虛擬機器(基於 Hyper-V 虛擬機器監控器)。
- 它與 Windows 整合得非常緊密,不像傳統 VM 需要手動分配 CPU、記憶體或網路。
- 它不需要完整的桌面環境,只運行 Linux 核心,專門用來執行 Linux 指令與應用程式。
所以,WSL2 本質上是一個基於 Hyper-V 技術的虛擬機器,但它不像一般的 VM 那樣需要額外配置硬體資源,而是 Windows 自動幫你管理。
WSL2 技術上是基於 Type 1 Hypervisor(因為它使用 Hyper-V),但它的運作方式讓它更像是 Type 2 的變形版本,因為:
- 它仍然依賴 Windows 來運行(不像 ESXi 這種獨立運作)。
- 但它比傳統的 Type 2 Hypervisor 更高效,因為它直接透過 Hyper-V 虛擬化 Linux 核心。
使用虛擬機器的優勢
主要優勢
- 資源最佳化
- 一台伺服器可以運行多個 VM,減少硬體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
- 多系統共存
- 在同一台電腦上安裝 Windows、Linux、macOS 等不同作業系統,方便開發與測試。
- 提高安全性
- VM 之間相互隔離,若某個虛擬機器受到病毒攻擊,不會影響其他系統。
- 靈活性與可攜性
- 可輕鬆在不同的設備間轉移 VM,不受硬體限制。
- 簡化管理與備份
- VM 允許快速建立、刪除、備份與還原,提升系統管理的效率。
潛在的挑戰
儘管虛擬機器帶來許多好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戰:
- 效能開銷:由於 VM 需要透過 Hypervisor 來管理硬體資源,與直接在實體機上運行相比,效能可能會略微下降。
- 硬體需求高:同時運行多個 VM 需要大量的 CPU、記憶體與儲存空間。
- 設定與管理較為複雜:對初學者來說,學習如何配置和優化虛擬機器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
虛擬機器的應用場景
伺服器虛擬化
許多企業利用 VM 來運行伺服器,例如:
- Web 伺服器(如 Apache、Nginx)
- 資料庫伺服器(如 MySQL、PostgreSQL)
- 應用伺服器(如 Java EE、.NET)
軟體開發與測試
開發人員可以使用 VM 來:
- 測試不同版本的作業系統與應用程式。
- 建立與產品環境相同的測試環境。
- 進行惡意軟體分析,確保主機安全。
教育與學習
- 學生可以使用 VM 來學習不同的作業系統與伺服器管理技術。
- IT 訓練課程經常使用 VM 來模擬真實環境。
個人使用
- 在 macOS 上運行 Windows,或在 Windows 上運行 Linux。
- 嘗試新軟體,而不影響主系統。
- 透過 VM 建立安全的瀏覽環境,避免惡意軟體感染主機。
如何開始使用虛擬機器?
如果你想嘗試使用虛擬機器,這裡有一些簡單的步驟:
- 選擇一個虛擬機器軟體(例如 VMware Workstation、VirtualBox)。
- 下載並安裝虛擬機器軟體。
- 建立新的虛擬機器,分配 CPU、記憶體與儲存空間。
- 安裝 Guest OS(如 Windows、Linux)。
- 開始使用虛擬機器,安裝應用程式或進行測試。
結論
虛擬機器是一種強大且靈活的技術,無論是在企業 IT 基礎架構、軟體開發、教育學習,甚至是個人用途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透過虛擬機器,使用者可以在同一台設備上運行多個作業系統,提高資源利用率,同時增強系統的安全性與可攜性。
如果你是剛入門的使用者,建議從簡單的虛擬機器軟體(如 VirtualBox)開始嘗試,逐步了解如何配置和管理 VM,相信你很快就能掌握這項實用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