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保險?2022 最完整的保險終極指南

更新日期: 2022 年 9 月 12 日

在我們的生活經驗中,都曾被建議購買保險的經驗,且很可能不只一次。

不管是為為了生命財產、購買新車或者是開辦新的事業。

但對於這項建議,我們常常是持保留的態度。

因為我們可能會思考:「作為一位健康、年輕的人,我為何需要買一個生命保險、健康保險?」

又或者是:「我擁有很好的開車技術,為何需要購買車險?」

與上述直覺相反的真相是,不論我們是否健康、財務上如何充裕或擁有多好的開車技術,我們都需要保險。

這很單純是因為,保險扮演著一個安全網的角色。

當事情不對勁時,安全無慮提供你與你的家人,財務上的保障。

在本文中,我們將討論保險是什麼、它的重要性是什麼、什麼是最常見的保險。

保險是什麼?

保險的概念非常容易理解。

你每個月(或每年)付出一筆費用給保險公司,讓對方提供你生命、健康、車子、房子等各式各樣的保障。

當這些被保障的事物,發生問題、受到損傷時,保險公司會支付這筆損傷費用,作為回報。

換句話說,當你購買保險時,是藉由每月一筆小額費用給保險公司,將意外所需承擔的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承擔。

舉例來說,如果你不幸發生一場車禍,需要被送往醫院治療。

你的「健康保險」將會支付住院所需支付的醫療費,你的「車險」則會支付車子的維修費用。

此外,若你在車禍中意外往生,你的家人將會接收到一筆意外津貼。

換句話說,保險讓你面對外在環境變糟時,保護自己以及家人。

保額是什麼

「保額」是保險公司在理賠時的計算基礎。

當意外發生時,就會以該保額作為基底,乘上對應的公式,以此提供保戶對應的理賠金。

例如:壽險保額是 100 萬,死亡時就能擁有 100 萬元。

或者,若意外險保額 100 萬元,因車禍符合保險條款給付的 50%,即可取得 50 萬元。

為什麼許多人會對保險反感?

按照前文對保險的解析,可以發現保險的出發點非常良善。

它讓保戶能透過繳交一點點的費用,就能獲得足夠多的保障。

當意外發生時,保護能從保險公司獲得足夠的理賠金。

起碼讓他們在傷心之餘,不需要擔心短期的家庭經濟問題。

但在當今的台灣社會,卻能發現對某些人來說,「保險」=「反感」。

關於此現象,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高保費不等於高保障

許多人都有一個錯誤迷思,認為:保險繳的錢越多,自己所獲得的保障就越多。

但其實保障多寡,單看你購買的保險類型適合與否。

每張保單都是針對不同的危機,並且有不同的應付範圍。

例如你可能購買了一張意外險,某天突然心臟病發需要住療。

對於購買保單的保戶,心臟病當然屬於「意外」之一,但對於保險公司很可能不會理賠。

因為心臟病對保險公司的認定,屬於「疾病」而非「意外」。

你可能想說沒關係,自己還另外購買了一張「醫療險」防患未然。

但實際去申請理賠時,卻可能還是領不到任何保障。

因為保險公司理賠的基礎,可能判定需要「住院」才受理。

如果你只須接受「門診手術」即可回家休養,就不適應此保障範圍。

因為上述違反直覺的觀念,讓許多曾經願意購買保險的人,感覺受到「背叛」因此不再信任。

業務員與保戶的利益衝突

當一位保戶想要找保險業務員諮詢時,會希望對方具備忠、誠、不剝削自己的特質。

但我們要記得,保險公司並不是以此標準篩選員工。

它作為一個以傭金費用維生的產業,自然會以「可以幫公司賺到最多錢」作為唯一指標。

由於雙方對於「好業務員」認定的標準不同,就容易使保戶遭受以下常見損失:

結清舊保單重新投保

對於保戶來說,當你在保費尚未繳完前提前解約,就會構成「違約」。

當你面臨違約時,除了需要支付「提前解約費」,過往所有的保障將一併消失。

但對於部分沒良心的業務員來說,卻非常樂意你這麼做。

因為當你購買保險的次數越多,業務員就可以獲得越多傭金。

他可能會透過一些話術,誘騙你將以前投保的優質保單解約,重新購買一份較糟的新保單

藉由這種「洗單」的方式撰寫不利之財。

購買不適合自己的產品

保險業務員的收入,來自於保戶投保費用的高低。

  • 高保費=收入高
  • 低保費=收入低

在以利益作為諮詢的前提下,業務自然會推銷你購買「高保費」的商品,以賺取更高的收入。

當你購買的商品都以高保費為主,自然不可能挑選到適合自己的保單。

補充:道德流失疑慮

在《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制立法模式之檢討-兼行為經濟分析》這篇論文中,曾提及此現象:

研究人員發現,當業務員賣給一個顧客高價格,但實質保障非常不足的商品時。

業務員並不會覺得自己在騙人,而是認為每種商品都有適合的客群,沒有好壞之分。

此外,保險公司也會透過內部訓練的機會,訓練他們將消費者視為一個群體,一群隨時能獲取油水的對象。

研究人員認為此時業務員的心理,已經出現「道德游移空間」、「道德流失」的問題。

保險的種類有哪些?

在現今這個低利潤的時代,保險公司為了增加營收,會推出各式各樣的產品。

從藝術險到寵物險,保險能保障各式各樣的人、事、物,幾乎無所不包。

話雖如此,我們大抵根據保障內容區分成兩大類型。

分別是保障人與生命的「人身保險」,以及保障財產相關的「財產保險」。

在開始詳細解說各項保險前,我們需要先釐清 2 個重要觀念:

觀念一:理賠太少的保險,根本一點都不重要!

保險主要的功能,是為了保障人在面對意外時,在收入中斷情況下,仍能夠應對高額的資金需求。

例如以下三種情況:

  • 死太早:經濟支柱意外死亡,親人需要面財務重擔
  • 病太重:治療疾病需要龐大醫療費、看護費。
  • 活太慘:親人重殘、失能、失智,需要人長期照顧。

因此,當我們以上述情況去看待保險時,就能知道保額太低的保險,根本不重要。

保險是保障「無法負擔的費用」,而不是「能負擔的費用」。

換句話說:保險是救「急」不救「窮」。

這裡提供一個參考值,低於 100 萬保額的保險,都屬於不太重要的保險。

以我自己的經歷,手機險就不是一個需要購買的保險。

觀念二:哪些保險屬於「高保費低保障」的垃圾保單?

市面上的保險商品五花八門,若只是一般保戶其實很容易迷失在其中。

最後在業務員、保險公司油嘴滑舌的推薦下,購買了「高保費低保障」的垃圾保單

如果想要知道是否購買了此類保單,可以從「保單名稱」作為判斷基礎之一。

當保險名稱具備以下兩個關鍵字,就非常有可能屬於此類型。

一、還本型、回本型

「還本型」、「回本型」的相關保險,是指保戶在繳清指定年數(10 年或 20 年)後。

如果繳費期間沒有發生任何意外,將會當你當初繳交的保費,原封不動的全數還給你。

如果你不幸發生意外,保險公司則會理賠你搭配的險種(還本意外險、還本醫療險),以及部分保費。

從第一眼看起來,或許真的很不錯。

不只能獲得相應的保險,還能夠兼具儲蓄的功能,一時二鳥。

但當我們以保障金額做比對,可以發現還本型、回本型保單,是一般保險的 40 倍以上。

項目 純意外險 還本型意外險
保障金額 100 萬 100 萬
工作型態 一般辦公室人員 一般辦公室人員
年繳保費 約 500 元 約 20,000 元

你可能想說:「我那些錢就想存起來阿,你管我。」

對此,我只能說:「你要錢也要拿到銀行存,怎麼會想存進保險公司呢!?」

因為其中最大的差異,在於提前解約是否損害本金。

項目 定存 還本型
是否保本 任何時候解約都能拿到本金,頂多利息被打折 提前繳約交無法全額領回,會損害本金部分。

簡單來說,如果你購買還本型、回本型保單,就是被人當成「韭菜」收割了。

二、終身型

終身型保險故型思義,保戶只要繳交固定期間的費用,即可獲得「終身保障」(直到死亡)。

乍聽之下,可能會讓人覺得「賺到了」的感覺。

因此在意志力不堅定的情況下,就被業務員呼弄過去了。

但若我們比較「一年期」與「終身型」兩者之間的差異,就可以發現:

終身型不管在「保障範圍」,或「保費」兩者都輸。

我們以 35 歲男性購買壽險為例,可以得出以下比較表。

項目 一年期 終身型
險種 500 萬元壽險
總繳費期間 40 年 (從 35 歲購買至 75 歲上限) 20 年
總共花費金額 3,060,000 3,290,000
保額(現值) (納入通膨率) 維持 500 萬元 僅剩 250 萬元

講解完上述觀念後,接著可以以仔細介紹最重要的幾項保險。

一般來說,我們按照重要優先度可分成 5 種

  1. 傷害保險(意外險)
  2. 人壽保險(壽險)
  3. 醫療保險
  4. 重大疾病險
  5. 癌症險

傷害保險簡介

傷害保險又稱為「意外險」,當保戶因為「意外事故」等突發狀況,導致傷殘、死亡等情況時,會提供保險金額做為補貼。

保險公司將根據《殘廢等級表》,給予受到意外傷害的保戶,5% 到 100% 的保額理賠金。

根據衛福部統計,「意外事故」已經連續 30 年入選國人十大死亡原因之一。

因此購買保險首選「意外險」,不論在哪個方面看來都是合情合理。

如果你是家中的經濟支柱,更是能讓你用低廉的保費(年繳約 500 元),取得高額賠償的保障(100 萬以上保額)。

110 台灣死亡原因統計
意外險對於「意外」的定義是什麼?

保險公司對於意外的定義,主要是依據「外來」、「突發」、「發疾病」三個條件。

外來:自身因素以外,人為不可控的事件。
突發:忽然發生、不可預期、無法預防。
非疾病:將疾病因素排除在外。

當你滿足以上三個條件的意外事故,基本上都屬於理賠範圍之內。

意外險收費方式

意外險的保費,是依照「職業危險等級」作為收費依據。

每個行業發生意外的風險不同,因此保費也不盡相同。

風險越低、保費越低;風險越高、保費越高。

每 100 萬保額意外險比較表
職業類別 工作性質 壽險年繳 產險年繳
第一類 內勤行政 1300 元 550 元
第二類 外勤業務 1600 元 550 元
第三類 技術操作 2000 元 700 元
第四類 製造修配 3000 元 1000 元
註:部分高風險職業可能會被拒保(例如礦工、空姐),詳情可諮詢保險公司

由此表可以知道,同樣 100 萬保額的意外險,我們選擇向「壽險公司」或「產險公司」購買。

同時,我們也發現產險公司的意外險,保費相較於壽險公司幾乎便宜一半以上。

作為一個消費者,我們可能會問:「難道是因為產險的保障比較不夠嗎?」

在此特別聲明,兩者的意外保障條款一模一樣,壽險公司有的保障,產險也都有。

由於產險公司的保費更便宜,我們可以額外加購其他附約保障,提高自己的配套措施。

「主約」與「附約」差在哪裡?

我們可以將「主約」想成餐廳的主餐,例如牛排、義大利麵等。

「附約」則想成附餐,例如飲料、甜點等等。

兩者差異在於,主約可以單獨購買,附約則需要購買主約的前提下,才能購買。

最後,在相同花費條件下,能從產險公司獲得更高的保障。

項目 壽險意外險 產險意外險
年繳費用 1400 元 1400 元
保障項目 100 萬|意外身故或失能 5 萬|外醫療實支實付 100 萬|意外身故或失能 400 萬|大眾運輸身故或失能 100 萬|特定住宅火災身故或失能 100 萬|一氧化碳中讀增額給付 50 萬|非大眾運輸身故或失能 1 千|住院日額 1 千|門診手術慰問金 2 千|加護或燒燙傷病房 2 千|住院三天以上慰問金 5 千|食物中毒慰問金
總保額 105 萬元 750 萬元

產險續約問題

對於產險公司保費較便宜這一點,有些壽險公司的業務員會反駁:

「壽險公司的意外險比較貴的原因,是因為只有壽險公司才保證續保,產險公司則不保證。」

聽到對方的回應,似乎蠻有道理,但這其實是一個錯誤觀念。

什麼是保證續保

「保證續保」是指不管投保後,保戶的身體狀況變得如何、或者意外險請領多少次。

只要保護有持續繳交保險費,保險公司依法都要承接客戶的需求。

白話文來講,「保證續保」是指保單是否繼續維持的決定權,在保戶身上。

因為真正判斷是否保證續保的依據,是在於保單條款,而不是看保險公司

如果保單條款中,沒有寫到保證續保,也可能無法保證續保。

意外險比較
項目 壽險公司 產險公司
費用 高(產險 2 倍以上)
保障項目 較少 較多
核保標準 寬鬆 嚴格
是否續保 不一定

如何正確購買意外險

看到這裡,我們可能產生一個疑惑:

我該向「保費貴」但「可能續保」的壽險公司買意外險,還是向「保費便宜」但「不續保」的產險公司買呢?

關於此問題,我們可以秉持開頭的觀點去思考:保險是救「急」不救「窮」

如果某人以兩筆相同的金額,分別向壽險購買 500 萬保額的意外險,以及向產險購買 1200 萬保額的意外險。

在保障期間,他因為意外事故導致身體殘廢,因此可以領取 6 成的理賠金。

此階段,他分別可以從兩間公司獲得以下金額。

項目 壽險公司 產險公司
保額 500 萬 1200 萬
實際取得 300 萬 720 萬

在取得賠償金後,產險公司與他中止契約,壽險公司則繼續維持保單有效性。

倘若該人之後又發生第二次嚴重車禍,滿足獲得理賠金額 8 成的條件。

該人可從壽險公司取得多出來 20% 的保險金,產險公司則無。

項目 壽險公司 產險公司
保額 500 萬 1200 萬
第一次車禍 300 萬 720 萬
第二次車禍 100 萬 0 萬
總共取得 400 萬 720 萬

從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理解即便產險公司不提供續保,但它一次理賠的金額,就勝過壽險兩次理賠的金額了。

因此,若要購買意外險,最好先向產險公司購買,而不是壽險公司。

人壽保險簡介

人壽保險又稱為「壽險」、「死亡險」,是常見的一種保險。

壽險主要是讓保戶「死亡」的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換句話說,如果保戶在保險期間內死亡,就可領到一筆死亡補償金。

我們常常看到電視劇中,有些殺人犯在動手前,會先幫被害者在生前購買保險,用以詐領保險金。

他們購買的保險,就是壽險。

人壽保險的內容架構,包含死亡險、生存險與生死險。

終生壽險 vs 定期壽險

目前壽險根據保障期間,分成「終身壽險」與「定期壽險」,我們透過下表解析:

項目 終身壽險 定期壽險
保費金額 與定期壽險比較,相同保額,保費較高 每年保費相同 常見需繳 20 年 與終身壽險比較,相同保額,保費較低 一年一期:保費隨年齡增加 特定期限:每年保費相同
保障內容 身故補助 葬禮補助 滿期保險金 身故補助
保障期限 投保日起~死亡 一年一期:1 年 特定期間:10、20、30 年等

看完兩者比較,如果你還是不太清楚,自己應該購買「終身壽險」還是「定期壽險」?

這裡提供你一個具體的建議:99% 的人都不應該購買終身壽險

根據美國《消費者報告》指出,保戶必須花費至少 10 年的時間,才不至於因這張保單,導致個人資產受損。

但根據美國精算學會報告,有 45% 的終身壽險保戶會在最初 10 年內解約,導致繳了高額保費卻無任何保障。

因此記得,如果下次遇到有人向你推銷「終身壽險」。

請你捫心自問,自己是不是台灣金字塔中前 1% 的有錢人。

如果不是的話,請堅定的拒絕對方。

生存險

生存險又稱「儲蓄險」

它與死亡險的概念相反,若保戶在保險到期後仍存活,則可以領到一筆保險金。

主要保障的人,是怕自己活太久錢不夠用的那種人。

你可能會想說:「哪有人會嫌自己命太長!?」這還真是不好說。

根據內政部 2020 年的統計,國人平均壽命已達 81.3 歲。

當你活得越久,罹患重大疾病的風險越高,同時意味著需要更龐大的醫療準備金。

此外,通貨膨脹也會使自己的退休金不斷減少,降低生活各個層面的品質。

一般來說,壽險公司會以「儲蓄險」此名稱,包裝販售給社會大眾。

讓大眾對生存險的認知,理解為在固定時間存入一定的金額。

等到合約到期後,即可解約領回本金還有利息。

其中又可以分成「還本型儲蓄險」、「增額型儲蓄險」以及「年金型儲蓄險」。

儲蓄險利率有比定存高嗎?

許多向人推銷儲蓄險的業務員,會以「儲蓄險利率比定存高」為由,說服客戶購買此保單。

當你聽到對方這麼說時,你就要心存警戒了。

因為這表示此業務員只可能是兩種人其中一種:

  • 不尊重專業
  • 沒良心

正常來說,我們認知的利率是實際可以獲得金額的比率

例如你今年存 105 萬元,隔一年後可以獲得 110 萬元,計算下來利率大約為 4.7 %。

但業務員卻會跟你說它的利率是 10 %。

因為他的計算方式,會將這 105 萬元的 5 萬元是人事費用扣除,並以實際能運用的 100 萬元當成分母。

最後保險公司幫你運用此 100 萬元拿去投資,替你獲得 110 萬元的報酬,因此是 10 %。

由此可知,正常人認為的利率是「實際報酬率」,也就是 4.7 %。

不過業務員卻以「預定利率」10% 為理由,說服你購買此保單。

你認為這種以欺騙作為話術的業務員,會真正在意你的保障與理財成效嗎!?

你可能會問:那究竟儲蓄險利率有比定存高嗎?

根據計算,可以發現若你購買 6 年期儲蓄險,利息絕對比定存低,甚至是負數!

生死合險

生死合險又稱為「養老保險」

除了「生存險」與「死亡險」,保險公司還推出兩者綜合起來的組合「生死合險」。

若保戶購買此類保單,只要在保障期間因意外不幸死亡、殘廢,即可領取醫療補償金。

此外,若在保單到期後仍存活,還可以領取滿期「生存金」,滿足「死亡保障」與「儲蓄養老」兩種特性。

需要買儲蓄險或養老保險嗎?

作為一位聰明的理財者,我們需要理解非常重要的定律:「保險歸保險、儲蓄歸儲蓄」。

通常生存險與生死合險,兩種保單的「儲蓄意涵」都會高於「保障意涵」。

這種保單特性,意味著原先應有的保障將降低,更多的錢用作儲蓄。

當兩種不同特性的金融商品融為一體,對普通保戶最常見的下場是兩邊皆輸

既沒有取得足夠的保障,也無法有效利用資金,取得更好的投資報酬率。

根據 2019 年的調查指出,台灣人偏愛儲蓄險,平均每人持有 3.3 張保單。

但此現象同時導致,平均死亡給付金額只有 56 萬元,嚴重不足。

總之,不論以儲蓄角度或保險的角度,都不值得購買此種保單。

建議大家購買前,千萬要謹慎思考。

如何判斷哪些保單屬於「儲蓄險」?

市面上的儲蓄險保單上,通常都是至少是由以下四個專有名詞的組合,想要判斷並不容易:

1. 以繳費期間:繳 1 年(又稱:躉繳)、2 年、4 年、6 年、8 年、10 年、20 年

2. 以保險期間:終身壽險、非終身壽險(又稱養老險)

3. 以保單功能:還本型、非還本型

4. 以參考利率:利率變動型、非利率變動型

如果覺得自行判斷太困難,建議可以去找值得信賴的保險業員,請對方幫你查看哪些保單屬於儲蓄險。

醫療保險簡介

當一個人因為意外事故或罹患疾病,導致需要支付門診、住院與手術費用。

若你有購買「醫療保險」(又稱:健康保險),保險公司就會根據投保範圍,提供醫療費用相關的補貼。

由於醫療保險通常是以「住院」作為理賠前提,因此又稱為「住院醫療險」。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冒出一個疑問:「我已經有健保了,還需要保醫療保險嗎?

什麼是全民健保?

1980 年代,除了軍、公、教人員享有「軍公教保險」,與一般勞工擁有的「勞保」,其他行業並無相關的生活保障。

因此,農民團體人士與相關民意代表,為了讓農民獲得醫療相關保障,極力爭取「農民健康保險」。

在廣大的輿論與高層人士的壓力下,政府在民國 74 年試辦了農民健康保險。

之後,更為了讓其他老、幼、婦、孺及無行業者,也能獲得最低醫療保障。

最終於民國 84 年,開辦全民健康保險。

目前全民健保提供的醫療服務,包含:

門診、住院、中醫、牙科、分娩、復健、居家照護、慢性精神病復健等項目

醫療支付的範圍,則包含有:

診療、檢查、檢驗、會診、手術、麻醉、藥劑、材料、處置治療、護理及保險病房等

有了全民健保,還需要買健康保險嗎?

健保創立的目的,是保障每個人都能有「最基礎」的醫療照護,因此如果你需要較好的醫療方式,通常健保都不給付。

例如,若因疾病需要住院,健保目前給付的項目是以多人房為主。

若想要選擇雙人房、單人房,則需要補貼每日 1500 元至 20,000 元不等的自費額。

以下整理 2022 年各醫院病房自費額的數據:

健保升等差額(每日)費用
醫院 雙人房 單人房
臺大醫院 $0 ~ $2500 $2080 ~ $15000
台北長庚醫院 $2300 $3500
台北馬偕醫院 $2500 ~ $2700 $5000 ~ $5500
台北榮總 $0 ~ $2400 $3000 ~ $5720
台北榮總 $1500 ~ $1800 $3380 ~ $4200
中山醫院 $2500 $3000 ~ $8000
仁愛醫院 $1600 $2100 ~ $3900
成大醫院 $1580 $4500 ~ $6500
高雄榮總 $1400 ~ $1600 $2300 ~ $6600
義大醫院 $1520 $3600 ~ $4500
高雄長庚醫院 $1500 $3000 ~ $3500
更多資訊請看貸鼠先生的病房費用總整理

此外,新型手術:達文西機械手臂、海扶刀、癌症標靶藥物、醫師指定藥物,都不再現有的健保給付中。

根據全民健康保險法第 51 條中,有明定不給付的範圍,包含以下 12 項內容:

12 項健保不給付範圍

因此,為了讓自己未來有更好的醫療品質,以及避免龐大醫藥費拖垮家中經濟的問題。

除了健保外,還是建議各位可以投保醫療險,用以補足費用的缺口。

醫療險有哪些類型?

醫療險主要的作用,是避免保戶出付過大的醫療費用。

當一個人生病時,通常可以將醫療費用分成以下四種:

  • 住院費:需要住院時,所需的費用
  • 手術費:需要開刀時,所需的費用
  • 門診費:看診需支付的費用
  • 雜費:醫療耗材等費用

根據以上四種費用,可以將醫療險區分為三項類型。

手術醫療險

手術醫療險顧名思義,是當保戶接受醫療手術時,可以領取「手術理賠金」。

但理賠金並不是你進行任何手術,都能順利獲得理賠。

而是要符合手術險中的指定手術,才可順利取得理賠金。

例如遠雄人壽的《健康久久手術醫療終身保險》,就條列了 1464 項手術。

至於實際費用的給付,大多數的理賠費用是套用以下公式計算:

  • 手術項目倍數 x 投保額度

保單中,每項手術都會註解該手術的「倍數」。

我們將此倍數乘上「保額」,就是所能取得的金額。

遠雄人壽-健康久久手術醫療險
項目 說明
手術定額 住院手術:1000 x 該手術項目倍數 門診手術:1000 x 該手術項目倍數
年繳保費 6,420
備註:本保單的給付上限 1200 倍,等同於 120 萬
手術險理賠項目多,保障足夠嗎?

市面上的手術險,很常會列出密密麻麻的手術項目,並說明會根據不同倍數理賠。

即便項目多,但不管哪一類手術險,在醫療科技不斷進步下,勢必會走到一個瓶頸。

根本原因,手術險的保險精算技術,無法跟上技術發展的腳步。

因為任何險種的費率精算,都需要花費 5 至 10 年。

即便號稱給付 1000 多項的手術險,也無法保證日後完全不會產生手術的認定爭議。

例如「腎結石」早期需要麻醉、開刀取出。

但現在可透過「體外震波碎石器」,將結石從體內震碎,不需麻醉、動刀,即可順利完成。

由於保險公司對手術的定義,需要開刀、麻醉、縫合等動作才算符合。

因此若你是透過新型態的治療方式,就可能無法符合保險公司對手術的定義

終生醫療險

終身醫療險主要保障的費用,專注在「住院費」以及「手術費」兩者。

通常是補貼方式為:

  1. 住院天數 x 固定補助費用
  2. 各類型手術的固定補助費用

我們以「全球人壽加倍醫靠終身醫療健康保險(PHB)」為例

項目 說明
商品名稱 全球人壽加倍醫靠終身醫療健康保險
住院日額 一般病房:1,000 元/日 一般病房(31日以上):2,000 元/日 特定重大疾病住院:2,000 元/日 特定重大疾病住院(31日以上):4,000 元/日 加護病房或燒燙傷病房:2,000 元/日
手術定額 住院手術:5,000 元/次 門診手術:1,000 元/次
年繳保費 (30 年期) 30歲男/女:17,300/14,400 40歲男/女:21,000/16,060
實際內容請以商品條款為主

由於終身醫療險繳費期滿後,即可享有終身保障。

因此保險公司會將終生保費,壓縮在20 年~ 30 年繳完,導致保費相較其他醫療險還要高。

對於剛出社會的新鮮人或小資族,負擔較重。

終身醫療險真的享有「終身保障」嗎?

「繳費20年、保障終身」的宣傳用語很吸引人,但我們要判斷一個保險是否值得買,在於此保單的理賠範圍。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手術費」與「住院費」在每次的醫療費用,只佔了約 35% 的占比。

剩下 65% 的其他醫療費用,包含了標靶治療、心臟塗藥支架、達文西手臂的項目,都不包含在終身醫療險中。

因為終身醫療險的保障,聚焦在「住院費」與「手術費」,已無法滿足新型態的醫療技術費用。

簡單來說,「終身醫療險」繳交的費用與實際的保障內容,並沒有達到該有的對等關係。

定期醫療險

「定期醫療險」的重點是保障「短期間」內的可能風險,保障期間通常為一年,採「一年一約」方式投保。

大部分的保險公司,都會提供「自動續保」的繳費方式,直到可續保的年齡上限為止。

定期醫療險有分成「定額給付」與「實支實付」 兩種類型。

項目 定期給付 實支實付
理賠範圍 病房費 住院手術費 病房費 住院手術費 門診手術費 醫療雜費
醫療保障 保障較低 手術理賠金較低,且不賠償醫療雜費。 如遇到新型手術、療程或藥物,較不易從保單取得對應保障 保障較高 支出多少花費,就能申請多少金額。 貴重手術費用能有效轉嫁,平常不太會出現理賠額度不足的問題
定額給付

定額給付是指保單只理賠「固定的金額」。

例如一位中年男子騎機車發生車禍,經過醫生判斷需要開刀,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在進行為一系列的搶救手術後,手術費加其他雜項支出共 10 萬元。

若保單是採取定額給付,則可能只理賠保單上的特定手術補助 3 萬元(例:手術險)。

如果有住院,可能給補助金額就是:住院天數 x 每日固定補助金。

例如住院一天理賠 2000 元,不管你住多人病房(1000/晚)還是單人病房(5000/晚),都只會得到 2000 元補助(例:終生醫療險)。

當然,若醫生說不需要住院則一毛錢都得不到。

實支實付

實支實付則是會先規定理賠上限,之後保戶可以憑醫療收據申請給付。

例如住院一晚花 2000 元就理賠 2000 元,開刀花費 10,000 元就理賠 10,000 元。

實支實付與定額給付的差別,在於它除了住院費用、手術費用外。

通常雜項支出等項目也提供理賠。

定期醫療險與終生醫療險的差異在哪?
項目 終身醫療險 定期醫療險
理賠範圍 病房費 住院手術費 病房費 住院手術費 門診手術費 醫療雜費
理賠方式 定期給付為主 實支實付 定額給付
保單費用 年繳約 20,000 元左右 需繳 15 或 20 年 每年保費固定 年繳約 4,000 元左右 1 年 1 約 保費隨年齡增加 續保上限約 80 歲
可能面臨問題 若醫療行為不需住院,不會獲得理賠 理賠金額固定,通貨膨脹會降低理賠金額 保費採自然費率,會跟著年齡增加 (總保費還是比終身險低)

重大疾病險

重大疾病險,主要是為保障在當你罹患「重大疾病」時,能透過「一次性理賠給付」,補貼足夠金額的醫療費用。

你可能會問,哪些疾病算是「重大疾病」呢?只要符合以下 7 種疾病,就符合給付條件。

  • 心肌梗塞
  •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 中風
  • 癌症
  • 慢性腎衰竭
  • 癱瘓
  • 重大器官移植

重大疾病險與壽險不同,前者是保戶生病時就會支付,後者是保戶死亡才會支付。

重大疾病險也與醫療險不同,前者只要有「診斷證明」就能領取保險金。

後者除了「診斷證明」,還需要「醫療支出證明」,才可領取。

因此,我們可以說「重大疾病險」屬於最「直覺」、「單純」的險種。

100 萬保額重大疾病險
年齡 男性保費 女性保費
30~34 $2,284 $2,326
35~39 $3,758 $4,394
40~44 $5,534 $6,170
45~49 $8,454 $8,618
50~54 $12,416 $10,442
55~59 $19,606 $12,946
60~64 $23,662 $15,838
費用採逐年遞增

重大傷病險、嚴重特定傷病險又是什麼?

除了「重大疾病險」,我相信各位一定更常會看到「特定疾病險」、「重大傷病險」。

許多人在查詢相關資訊時,常常會被這三類險種時搞到眼花撩亂。

因此,以下就用一張圖簡單介紹三類險種的差異。

重大疾病、特定疾病、重大傷病,保障範圍示意圖
重大疾病、特定疾病、重大傷病,保障範圍示意圖

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根據「保費」以及「保障範圍」,來區分三者差異。

重大疾病險屬於最基本的險種,屬於消耗型的保險。

它雖然保障的內容,只有傳統的七種重大疾病,但優點就是保費便宜。

「特定疾病險」與「重大傷病險」則是加強版的保險,保障提高的同時,保費也會提高。

如果你問我會選擇哪個,我會偏向選擇「保費」與「保額」,兩者之間的倍數比越高越好那種。

癌症險

台灣每年因為「癌症」而死亡的人數,每年都不斷創新高。

根據衛服部的死亡統計數據表示,2021 年共有 51,656 人因為癌症死亡。

此外,衛服部同時統計國內 70 萬名罹癌患者,平均的醫療花費。

結果顯示,平均每位罹癌患者每年須支付 250,000 萬元的醫療費用。

(點擊下方圖表,可「放大」並「切換」不同頁籤的數據)

由上述趨勢可知,專門針對「癌症」進行理賠的保險:癌症險,重要性越來越大。

癌症險的理賠方式,共分成三種:療程型、一次給付型

類型 療程型 一次給付型
理賠依據 以住院治療費用計算 依癌症等級按比例計算
理賠金額 理賠低,且申請費用時間長 理賠金高,較能有醫療費用周轉彈性
特性 不符合現代醫療需求 支援許多新型醫療項目

療程型

療程型癌症保單屬於早期的癌症險。

當時由於醫療技術不發達,治療癌症普遍需要「住院」,因此保險理賠項目以住院治療為主。

由於主要以「定額給付」作為支付依據,因此單次理賠金額偏低。

此外,每次需要申請理賠時,都需要進行取得醫療報告、提交文件、等待審核的流程,使理賠金取得的時間拉長。

一次給付型

一次給付型癌症保單,理賠主要依據「癌症等級」依比例,進行一次性理賠保險金。

因為它是一句癌症等及給付,因此可將理賠金用新式高額治療方式。

例如:標靶藥物、注射免疫藥物、門診手術等。

癌症等級 給付比例
初期癌症 保額 5%
輕度癌症 保額 15%
重度癌症 保額 100%

介紹完以上幾項最重要的保險外,我們也特別介紹一下,國人最愛買的險種:投資險。

投資型保險簡介

投資型保險,是一種同時具備「投資」與「保險」兩種特色的保單。

保戶繳交的保費,會先被收取保險公司的營運費用(行政費、業務傭金等),之後再拿一部份的錢,購買相應的保險(例如:壽險)。

最後剩下的錢,才會被拿去購買相關標投資標的(例如:基金、ETF)。

投資型保單的費用架構,包含保險公司的相關費用、保單費用以及投資費用

保險公司會將你的保費扣除剩下的錢再拿去投資。投資完後會再扣一筆相關費用,最後才是你保單的最終帳戶價值。

為什麼投資型保單容易虧錢?

我們從上圖的資金配比可以得知,投資型保單購買的內容,不單純只有投資。

其中有大筆的保費,是用來提供業務傭金與保險公司相關費用,實際投保的金額非常少。

通常投資型保顯,都會以下方名稱去販售:

  • xxx 變額年金險
  • xxx 萬能險
  • xxx 變額萬能壽險
保單名稱的「變額」一詞,是什麼意思?

「變額」的意思,是指保戶投進的「本金」會變動,不保證本金正常歸回。

當投資成功時,本金會變多;投資失敗時,本金會變少。

保單名稱的「萬能」一詞,是什麼意思?

「萬能」是指保單可以透過彈性繳費的方式,選擇「定期繳費」或「不定期繳費」。

後記

我最初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單純是覺得自己對於保險觀念缺乏。

因此,希望透過撰寫此文,回答「保險是什麼?」以及「如何買對保險?」

讓自己除了工作之餘,能夠對於「保險」有正確的認識與安排。

為了完整詳細的回答這些問題,我花費了約 5 個月的期間,仔細研讀相關文章與書籍。

期間,自己也拜讀了《平民保險王》這本良心著作,一次系統性的教導我相關知識。

經過統整後,我發現保險真的不難,我們只要秉持「救急不救窮」與「保大不保小」兩觀念。

就能在五花八門的保單中,找出真正重要且有足夠保障的險種。

但遺憾的事,我也發現部分保險業務員,比起保戶的保障是否足夠,他們更關心自己能夠賺夠錢。

因此,他們會不斷灌輸你「保險可以回本」、「把保險當成一種投資」等錯誤觀念。

原本好好的保險業務員,做到最後成為了「投資理財顧問」。

讓你花費大把的金錢,最後落得「人」、「財」兩輸的地步。

在保險市場中,其實最需要購買保險的人,是「次貧階級」的人們。

他們還不到低收入戶,但也需要汲汲營營努力工作,才能勉強維持家中收入。

對於這類人們,他需要的只是「保費低」、保障高」的消耗型保單。

讓他們透過少少的花費,讓自己避免因為一場意外,導致不可逆的一連串骨牌效應。

但作為一個保險業務員,如果仍販售他們「投資單」、「儲蓄型」等保單。

真的只能以一句話形容:沒有良心。

2022 年《現代保險》 3 月月刊的標題是:《重返兆元規模,投資型保費占五成五》

文章中指出,在國人 1 兆 480 億的保費中,投資型保單佔了 5774 億元。

由此數據可知,我們離理想的保險環境,還有一段非常遠的路要走。

話雖如此,但我在研究保險相關資訊的過程中,仍然能發現社會上也有一群人,正在努力提倡正確的保險觀念。

例如《平民保險王》作者 劉鳳和 大哥、《淺談保險觀念》作者 林政華 等人。

他們將保險知識系統性的整理,撰寫成一本簡單易懂的保險入門書籍。

此外,我在研究保單問題時,也在 MY83 保險網 討論區中,獲得許多熱心、專業的解答。

因此,各位不須對保險的想像太過單一。

只要你用心尋找,一定能找到熱心又有良心的保險業務員。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建立正確的保險觀念,並讓我們將保險,變成真正幫助自己的金融商品。

補充:保險如何運作?

回歸本質,保險終究是一個商業活動,本質就是追求利潤。

如果想對保險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我們要問的是:

「所以保險公司提供的金錢援助,到底從哪裡來?」

保險的運作機制,是讓具有相同風險的保戶,透過整合資金,確保真正受損的少數的人能獲得補償。

當你簽署一份保險協議,並支付自己的保險費用。

你就是將自己的錢,丟進一個共同的保險「資金池」中。

什麼是資金池

「資金池」就是把資金匯集到一起,形成一個像蓄水池一樣的空間。

如同蓄水池發揮的儲蓄作用,資金池通過適當控制資金的流入與流出,讓聚集的資金發揮更大用處。

當有某人因為意外遭受損害,保險公司就會將池中的資金拿來使用,確保對方受到應有的保障。

同理,作為保戶的你一樣受用。

在此大方向下,我們可以將再保險細分成四種原理:

資金集中

保險是透過多數人合作將資金集結,消化風險發生所造成的損失。

例如,某人每個月存 2 萬,10 年下來他共存了240萬。

當 10 年後的某一天,他忽然罹患罕見疾病、遭遇嚴重意外事故。

他可能一夕之間,就必須將 240 萬元的積蓄,全部用來支付醫療費用。

但若是有 1000 個人共同存錢,每個月只要存 2000 元,只需要 1 年就能存 120 萬元。

這 1000 人中,若有其中一位發生重大事故,一年的存款就足以補償遭遇風險的損失。

大數法則

保險最基礎的理論基礎,就是「大數法則」。

在樣本數少的情況下,單一事件發生的機率難以掌握,但若將樣本數放大,就能得出一個接近的機率。

以擲骰子為例,擲 3 次出現 「1」的次數,與擲 1000 次出現「1」的次數相比,後者更容易推估。

因為在大數法則的現象下,數量越大出現 1 的機率越接近於 1/6 。

同理,保險就是把單一個人遭遇風險的不確定性,轉變成多數人可預估風險損失的確定性。

每一種保險背後代表一種可被計算的災害,保險公司就是以相關數據,作為保險的獲利根基。

差異收費

由於保險的基礎在於大數法則,因此保險公司為了確保機率的穩定性,針對「極端值」進行不同的收費。

換句話說,保費的設計會根據每人不同的年紀、工作性質、體況等特性而有高低之分。

原則上死亡率高的保費費率高,職業等級風險高的保費費率高。

例如,6 歲小孩跟 70 歲老人的保費費率相比,後者就比較高。

工地工人與辦公室人員的保險費率相比,前者就比較高。

羊毛出在羊身上

保險公司的本質,就是從保戶身上取得一定利潤。

因此,你所繳交的保費除了需要保障保戶們「群體的風險」,還包含了給保險公司的「利潤」。

我們以死亡險為例。

假如根據過去的統計資料,30 歲男性未來一年的死亡率是 1/100。

意思是每 100 位 30 歲男性中,就有一人會因為意外死亡。

如果死亡險承諾保戶,如果未來一年內,保戶不幸死亡,就會提供 10,000 元補償金,給亡者的受益人。

這時,保險公司需要取得 100 位 30 歲男性,並每位收取100元保費。

如此,此保險的所需支付的保障金,就是由這 100 位 30 歲男性支付。

換句話說,保險公司不需支付任何一分錢。

當然,上述案例是在保險公司沒賺錢的條件下成立,因此每人的保費一定會高於 100 元。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