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多數人不想規劃退休生活?探究退休規劃的重要性
更新日期: 2023 年 2 月 21 日
2021 年 11 月的某個晚上,位在日本千葉縣的一間超商。
一位 89 歲的老人手持一把刀,打算要求一位 74 歲的店員,交出收銀機 8 萬日圓的營業額。
很快,那位老搶匪就被店員,用身旁的一支掃把擊退,並順利報警遭到逮捕。
面對警察,那位老人始終不發一語,只是沉默地接受自己即將入監服刑的現況。
但是當他進到監獄後,他將會發現自己不孤單,還有很多跟他一樣的老人待在裡面。
因為,他並不是第一個主動跑去坐牢的老人,也絕不會是最後一個。
高齡貧窮問題:又老又窮的下流老人
在日本,65 歲以上高齡犯人的比率,從 1997 年的 5%,成長到 2017 年的 20%。
代表每 5 起犯罪中,就有一位是老人罪犯所為。
若問起高齡罪犯急速增加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貧窮問題」。
2020 年的日本老人的國民養老金,平均每月可以拿到 1 萬 8 千元的生活費。
如果退休前沒有足夠多的財產,單靠這筆補助,幾乎難以度過基本生活。
若不想造成子女的負擔,除了自殺就只剩一個方式活下去— 進監獄
只需要從便利店偷走一個 200 日元(台幣 50 元)的三明治,就可以獲得兩年的服刑,比領養老金可靠多了。
日本作家 藤田孝典 在 2015 年時,曾出版一本名為《下流老人:總計一億人老後崩壞的衝擊》的書籍。
書中,他指出日本現今約有 700 萬的貧窮老人,在退休前都是年薪至少 400 萬日幣的中產階級。
但卻在年邁退休後因收入銳減,加上各種意外風險,導致自己的社經地位向「下」流「動」,成為新一代的貧困階層。
常見的主因包含:
- 自己或親人生病,需要高額醫藥費
- 子女是啃老族,生活負擔無法減輕
- 老年離婚,需支付贍養費、扶養費
此外,他還認為政府若不設法改善此問題,在未來預估會有一億人步上後塵。
台灣老人收入狀況
根據「衛福部」近期最新的《 106 年的台灣老人狀態報告》。
65 歲以上老人的每月可使用的平均生活費為 12,743 元。
對比 110 年台灣低收入核定所得:13,288 元,可以說大多數老人,都屬於低收入戶的一員。
其中,又有 60.45% 的占比,為每月收入不到 12,000 元。
此外,由於這份 106 年的數據,還是疫情前的收入,更別提 110 年後的收入一定更不樂觀。

老人生活的經濟弱勢,加上與社會的人際關係薄弱,導致自殺率高居不下。
根據衛福部 2020 年統計資資料顯示,65 歲以上老人自殺率,連續 25 年位居第一。
但即便如此有如高的自殺率,卻鮮少被人重視與關注,且此現象不論是在國內或國外,都是如此。
人們對老年議題缺乏關注,同時也反映在對「退休」的理財規劃危機。
根據《2021 Yahoo退休理財白皮書》資料顯示:
台灣民眾理想的退休年齡為 60 歲,但僅 3 成人認為,應從 40 歲前開始準備,超過半數(53%)認為 50 歲後再準備就好。
此外,有將近 6 成的人,不清楚自己「勞保」、「勞退」可以領多少金額。
上述現象的產生,可以歸因於人類的一種心理現象 – 我們無法想像自己變老的樣子。
為什麼人無法想像自己變老?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團隊,曾進行過一項實驗。他們請受試者分別想像以下四種情況,並測量它們的腦內活動:
時間 | 自己 | 陌生人 |
---|---|---|
現在 | 現在的自己 | 現在的陌生人 |
未來 | 老後的自己 | 老後的陌生人 |
結果發現,大腦只對「現在的自己」能有清楚的認知。另外三種類型的人(包含未來的自己),都難以有明確的想像。
對此,其中一位主要研究人員表示:
心理上,人們無法認出未來的自己。
對人類來說,那個未來的自己幾乎和陌生人一樣。
上述研究結果,除了能說明為何 2019 年的「年齡挑戰賽」,能在社群媒體上引起非常大的轟動。


此外,它還能解釋為何人們總是,無法規劃與安排較完善的「退休計畫」。
例如,當自己現在手上有一筆錢,我們能選擇馬上消費以滿足「現在的自己」,或是將其存到銀行幫助「未來的自己」。
對於許多人來說(特別是低收入族群),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
雖說人類難以想像老後的自己,但該研究同時指出:
當人們看到自己面容「老化的」照片時,相比沒有看過衰老照片的對照組,他們更有動力替未來的自己,規劃並執行重要的決定。
你可能會好奇:「什麼是重要的決定?」
答案顯而易見,就是指那些越早做越好的事情,就是此文探討的重點: 退休理財規劃。
最後,我們統整本文的觀念,幫助大家快速複習相關概念。
以上就是針對退休金相關的整理,希望能讓你對於退休生活,有更多正確的理解與認知,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