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職日記九:利己與利人
更新日期: 2024 年 12 月 22 日
這週是參加程式培訓營的第 13 週,班上各組的專案也正如火如荼進行中,每個人都抓緊時間認真準備。
雖說這週我也順利完成了三個網站功能,但原本預計要在週五製作的第三個功能,卻因為要幫助組員,導致自己的進度落後一天。
起初,我是想自己作為團隊成員的一份子,若成員中有任何人遇到困難,都應該出手相助。
因此,我週五那天一早發現有位組員遇到代碼問題,就義不容辭的開始跟他共同研究錯誤。
沒想到卻因他的問題過度複雜,導致我花費了一整天的時間,都在試圖解決他的問題。
直到最後我下課前,也還是沒有把他的問題修正。
在搭車返家的過程中,我不斷反思自己是否做出了正確的決定?幫助他人這件事,到底是正確還是錯誤?
到家後,我想起自己當兵時曾經看過一本書:《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再重新翻閱書本的內容後,才解答了我心中的疑問。
作者在書中將人際關係分成三種角色,給予者、互利者、索取者,並提到加州一份針對工程師的研究。
那份研究請受試者評估同事們的「貢獻」與「受惠」程度,並將每個人分門別類。
最後發現工作表現最糟的工程師,往往是「給予者」。
他們由於花費過多時間幫助他人,導致自己無法有效完成份內的工作,犯下的錯誤與浪費的金錢也最多。
然而,結果同樣表明,生產力最高的人也是「給予者」,他們樂於貢獻且不求回報,且工作成果「質」與「量」俱佳。
換言之,表現最差和最好的人都是給予者,索取者和互利者則多是中庸之流。
調查研究表明,導致這種差異的關鍵在於,給予者自身採用的策略與選擇。
作者認為,給予者雖然傾向於幫助他人,然而這種無條件的奉獻,若無適當界限,容易導致倦怠和精力耗盡。
為了突破這一困境,他介紹了「利人利己型」的給予方式。
換句話說,在幫助他人時不犧牲自身的需求,而是適度控制時間與精力的投入。
具體實踐的方式,可以採用「塊狀給予」的方式,幫助自己同時也幫助他人。
若我們若遇到有人需要幫助,就立刻協助,就像是一天中的每個「點」都在給予,作者稱為「點狀給予」。
這種作法雖然無私,但容易導致自己的節奏被打亂,無法具備足夠專注力與精力,完成原本的工作,最後只會感到十分疲憊。
相反的,我們如果採用「塊狀給予」,將幫助他人這件事,全部集中在一塊特定時間,自己也能保留自己的專注力且更容易安排行程,不需要無時無刻回應他人的需求。
此外遇到過於困難的問題,也可以在心中想:「我真的是唯一能幫這個忙的人嗎?是否還有可以利用的其他資源?」
這種「利己利人」的給予方式,能使給予者在長期付出中避免疲乏,持續保持幫助他人的動力。
《給予》這本書提供給我的建議與反思,讓我想起曾經追蹤的一位作者說過:
我想,大概是自媒體創作者都在鼓吹「利他」,使得新手寫作者陷入了一個怪圈:
每天都在思考讀者們想閱讀什麼,什麼選題受歡迎。
為了迎合讀者的需求,創作者們寫些類似雞湯的自律文章,或是傳授幾個自律技巧,這樣的內容在網上數不勝數,千篇一律。
由於重點放在利「他」,我們很難在文章中看作者的「己」。
事實上,一篇文章關聯己身才有靈魂,這個「己」就是作者的個人經驗、想法和情感。
缺乏「己」的文章沒有特色,往往讓人看後即忘。
而且,在做自媒體初期,創作者一般沒有經濟收入或收入微薄,單純的「利他」而無「利己」,其實很難很支撐一個人持續寫下去,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創業未半而中道崩卒」。
所以,為了利他而寫一些受大眾歡迎的選題,這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相反,我認為寫作者應該先利「己」,而後利「他」。
把自己活成太陽,先溫暖了自己,溢出的部分,才能照耀他人。
身為團隊成員的一員,我認為自己若有心力一定要幫助他人,先成就團隊才能成就自己。
但我們也不需要毫無條件的付出,導致自己因此消耗掉幫助他人的熱情。
能夠百分之六十為他人著想,百分之四十為自己著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
本週推薦歌曲(跟本文毫不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