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職日記十一:問問題被挖苦
更新日期: 2025 年 1 月 9 日
在大約一個月前,我們補習班的講師在群組開設了一個新頻道,內容主要是討論一個台灣最新的部屬的平台。
在創立群組的時,還特別留言說明:「如果大家有使用平台的任何問題,可以直接在此討論。」
「此外,還特別邀請了平台創辦人,進到群組幫大家解惑。」
看到講師與創辦人都這麼熱情,到了專案後期需要進行部屬時,也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使用那個新服務。
恰好今天下午在處理網站上線時,發現當我想要將最新完成的代碼,推送到該服務時,一直會出現錯誤訊息。
在經過的幾輪測試後,發現是部屬平台中總是有一個檔案,無法跟我現有的代碼完全吻合,總是遺漏一部分代碼內容。
因此我將兩者不同步的畫面差異,以及當前狀況的文字描述與說明,發送到該服務的頻道中,希想問問看能不能獲得解答。
在聊天室中,那個平台的創辦人非常積極地回復我遇到的問題,還詢問我是否有空,要不要進行一對一視訊分享畫面,幫忙除錯。
但有趣的是,補習班的講師卻在私有的頻道中,發了一則「善意提醒」:
「在頻道問問題前,要先確認到底是平台本身的問題,還是自己的操作錯誤導致」
「如果是自己操作錯誤導致,則不宜在該頻道詢問發問,因為創辦人並不是我們的助教。」
最後還特別告知:
「再問問題前,要先確認問題原因再求助,不然上班後很快會被排擠。」
沒過多久,創辦人就在頻道中回復我,問題點應該是我在平台中測定了一個多餘的配置,導致我串接自己代碼時出現異常。
只要把那個配置移除,就能夠正常運作了。
如果我按照補習班講師的思考邏輯,我確實是問了一個「不該詢問」的問題,且如果保持這個習慣,可能以後上班就會被同事排擠。🫥
確實以現實層面來看,當一個人虛心向其他人求教時,對方並不一定會好聲好氣的回答你,更可能是不耐煩的敷衍了事。
原因可能是發問者的技術水準不夠,讓被提問者認為對方不夠認真、不夠努力,並沒有對問題有真正的反思,才會以惡劣的態度回復。
當然也可能單純是對方的品行不佳,與他人的相處本來就如此。
遇到這種情況,就可以思考對於自己來說,「問題的解答」與「自己的臉皮」哪個重要。
如果自己的臉皮重要,可以選擇自己慢慢研究或問 chatgpt。
如果是答案重要,那也只能忍氣吞聲,將對方的解題邏輯吸收歸納、壯大自己,減少自己未來還需要問別人的狀況。
畢竟天下沒有免費的解答,我們發問時遇到的各種嘲諷與不耐煩,的確是因為自己不夠強大。
換個角度想,只要自己能夠提高自己的能力,就不要在乎他人的脾氣,而是試著吸收對方的解題方法,讓自己逐漸成長。
問題得到解答後,不管對方的情緒這一頁就可以翻過去了,並且告知最好的結束語:「謝謝」
最重要的一點,我認為當你願意放下自己的臉面,虛心向他人詢問,其實自己就已經成功了。
因為真正有實力的人,不需要通過高高在上的姿態展現自己,而是透過開放的心態求學,與實際的貢獻作為,慢慢累積自己的聲譽。
放下身段不代表放棄尊嚴,而是一種成熟、開放與包容的態度。
在這過程中,我們也會在不斷進步中逐漸成長與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