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G 是什麼?一篇讓初學者秒懂的完整介紹
更新日期: 2025 年 7 月 5 日
在人工智慧(AI)、自然語言處理(NLP)與生成式 AI 領域發展迅速的今天,許多新名詞、新技術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其中 RAG 便是備受關注的一個。
若你曾經聽說過 ChatGPT、搜尋引擎、或是問答系統,卻不知道 RAG 到底扮演什麼角色,這篇文章將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帶你從零開始了解 RAG 的概念、運作原理、應用場景與優勢。
RAG 的基本概念
RAG 是什麼?
你可以把 RAG 想像成一種「會先查資料再回答的 AI」。
它的全名叫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中文意思是 檢索增強生成。
一般我們聽到的 AI(像是 ChatGPT)回答問題時,是靠它「腦海中」訓練過的知識。
可是它的腦袋只記得訓練時看到的資料,不會自己去查最新資訊。這就像一個很聰明但不會查資料的學生,答題只能憑記憶。
RAG 就不一樣了!它的運作方式是:
1️⃣ 當有人問它問題時,它不會急著作答,而是先去翻閱資料庫或知識庫(就像先去查書、Google 或看筆記)。
2️⃣ 找到有幫助的資料後,它才開始組答案,把查到的資料整理成完整的回答。
簡單來說,RAG 就像一個有備而來的同學,不是靠死記硬背,而是「邊查資料邊答題」,讓答案更準確。
為什麼需要 RAG?
我們先從傳統的生成式 AI 說起,比如大家熟悉的 GPT 模型(像是 ChatGPT),它的工作方式就像一個讀過很多書、看過很多文章的學生。
它在訓練的時候,讀了幾乎全世界的資料(例如書籍、網站、論文),然後試著記住那些知識。但它也有兩個大問題:
它的知識是有「時效性」的
傳統生成式 AI 的腦袋是「固定的」。它在訓練時記住的資料,就像課本的內容一樣,一旦訓練完成,它腦袋裡的知識就不會自動更新。
這代表什麼呢?
👉 當你問它最近發生的事(例如:「上個月發表的 iPhone 新功能是什麼?」),它可能答不出來,因為它訓練時根本沒讀過這麼新的資料。
👉 或是你問它一個最新價格、最新規定,它回答的資料可能已經過期。
它可能答錯,卻說得很像真的
傳統生成式 AI 是根據「記憶」和「語言規則」去組答案,它可能用很流暢的句子講出一段話,但那段話其實不一定正確,因為它沒有去查證資料,也沒有即時去對答案。
RAG 是怎麼解決這些問題的?
RAG 就像是一個會「先查資料再答題」的 AI。
當有人問它問題時,它不只是憑腦袋裡的記憶,而是會:
✅ 先到外部的資料庫、文件庫或知識庫去找資料(就像去翻書、搜尋或看筆記)
✅ 把找到的資料當作「依據」,再結合自己的語言能力組成答案
這樣一來,RAG 可以:
🌟 回答最新的問題
因為它可以查到最新的資料,比如剛發布的新聞、剛修改的法規或剛更新的價格。
🌟 答案更可靠
因為它說話的時候是基於查到的資料,不是亂猜或胡編。
用生活化例子說明
你去問一個同學:「你知道這次期中考考哪些重點嗎?」
- 傳統 AI 同學可能會憑印象告訴你:「應該是第一章到第五章吧!」(但不保證對)
- RAG 同學則會先去看老師最新的公告或考試範圍表,然後跟你說:「我剛看了公告,考第一章到第四章喔!」
哪種同學的答案比較讓人放心?當然是後者。
RAG 的運作原理 — 全流程簡單懂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檢索增強生成)的運作可以簡單分成兩大部分:
1️⃣ 準備階段 — 在 AI 開始回答問題前,先把知識資料整理好、建好索引,讓未來查找資料變得快速、準確。
2️⃣ 回答階段 — 當有人問問題時,AI 啟動檢索、挑選、生成的流程,一步步找出最有幫助的資料,再組成答案。
flowchart TB subgraph "準備階段" A[📖 產品使用手冊] --> B[📄 片段列表] B --> C[🧠 Embedding 模型] C --> D[🎯 向量] D --> E[🗄️ 向量資料庫] end subgraph "查詢階段" F[👤 使用者<br/>哪些水果包含維生素C?] --> G[🧠 Embedding 模型] G --> H[🎯 查詢向量] H --> I[🔍 相似性搜索] I --> E E --> J[📋 檢索<br/>10個相關片段] J --> K[🔄 重排<br/>Cross-Encoder] K --> L[📄 3個相關片段] L --> M[🧠 語言模型<br/>GPT-4o] M --> N[💬 答案:柳橙、檸檬、奇異果、<br/>草莓等水果富含維生素C] N --> O[👤 使用者] end %% 樣式定義 classDef prepStyle fill:#e8f5e8,stroke:#4caf50,stroke-width:2px classDef queryStyle fill:#e3f2fd,stroke:#2196f3,stroke-width:2px classDef sharedStyle fill:#fff3e0,stroke:#ff9800,stroke-width:2px classDef userStyle fill:#ffebee,stroke:#f44336,stroke-width:2px classDef rerankStyle fill:#f3e5f5,stroke:#9c27b0,stroke-width:2px classDef llmStyle fill:#fff9c4,stroke:#827717,stroke-width:2px %% 應用樣式 class A,B,C,D prepStyle class G,H,I,J queryStyle class E sharedStyle class F,O userStyle class K,L rerankStyle class M,N llmStyle %% 子圖樣式 style 準備階段 fill:#f1f8e9,stroke:#388e3c,stroke-width:2px style 查詢階段 fill:#e8f4fd,stroke:#1976d2,stroke-width:2px
準備階段:切塊(Chunking)
在 RAG 的準備階段,切塊 是第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
簡單來說,就是把原始的大篇幅資料切割成一塊塊小的片段(chunk),每個片段都是未來可以單獨檢索的單位。
為什麼要切塊?
在建立知識資料庫時,切塊(chunking)是讓資料變得好查、好用的第一步。
我們的目標是:把原始的大文件(不管是一本書、一份手冊或一篇長文章)切成適合後續檢索的小單位。
🚩 如果不切塊會發生什麼事?
想像一下,你直接把一整篇 5000 字的文章、一份完整的 100 頁手冊,或一本 30 萬字的書,當作一塊資料放進資料庫:
👉 資料太大,查找不精確
當有人問一個具體問題時,例如「某產品保固條款是什麼?」系統得面對整份大文件,無法快速鎖定哪一段才是答案。就像你拿著整本書在找一行小字,效率極低。
👉 不需要全部內容,卻要處理一大包資料
回答問題通常只需要資料中的一小段重點(例如一段條款、一個規格說明),整篇資料都送出去只會增加負擔,浪費時間和資源。
👉 資料越大,管理難度越高
大文件不好管理,也讓後續系統(不管是檢索或生成模型)處理起來變得複雜笨重。
🚩 切塊的好處
所以我們會先 把資料切成適合查詢的小塊(chunk)。這樣做有很多好處:
✅ 每一塊資料小而精簡,可以對應到一個具體主題或細節。
✅ 系統在查找時能快速比對每塊資料的主題,直接找到關鍵片段,而不是面對整份資料發呆。
✅ 方便管理、維護與更新,讓資料庫更靈活。
🚩 如果切塊做不好,會怎樣?
⚠ 切塊太大:
變相等於沒切塊,查找時還是得處理大資料,效率低。
⚠ 切塊太小:
資料被切得太碎,查找時可能找不到完整上下文,回答時缺乏必要細節。
所以,切塊不是「越小越好」,而是要根據資料特性和使用情境來設計出最合適的大小。
常見的切塊方式
切塊的目標是把資料切成大小適中、語意清晰、方便後續檢索的小段。常見切塊方式各有特點與適用場景,我們來一一說明:
📌 依段落分割
這是最直觀也最常用的分法。每個自然段落作為一個片段,段落本身就是語意單位,因此很適合直接用來做切塊。
✨ 優點
- 語意完整,邏輯連貫。
- 不易打斷句子或重要上下文。
- 實現簡單,直接按段落標記切分即可。
⚠ 缺點
- 如果段落過長,可能會導致片段太大。
- 如果段落過短(例如對話或清單格式),片段會太碎。
👉 適用場景:規範文件、報告、論文、技術文檔、說明書等結構良好的資料。
📌 固定字數或詞數分割
直接設定固定字數(例如每 300 或 500 字)或詞數,達到指定數量就切塊。
✨ 優點
- 切塊邏輯簡單、好寫程式。
- 可控片段大小,方便計算資源與儲存空間。
⚠ 缺點
- 可能會切在語意不完整的地方(例如句子中間),讓檢索結果片段看起來怪怪的。
- 切塊位置與語意無關,可能造成上下文缺失。
👉 適用場景:對語意要求不高的資料(例如新聞摘要)、實驗性專案、初期建置時快速切分。
📌 滑動視窗分割(Overlapping Chunk)
在每個片段間加入重疊部分,通常是前一片段最後幾句話或幾行文字也包含在下一片段裡。
✨ 優點
- 減少語意被切斷的風險。
- 保留上下文連結,檢索結果更精準完整。
⚠ 缺點
- 資料量變大(因為片段間重疊,會重複儲存重疊部分)。
- 程式實作稍複雜,需要規劃重疊區長度。
👉 適用場景:長文本、技術文件、法律條文、說明書等需要強上下文連結的資料。
📌 智能分割(語意分割)
藉由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或規則,根據語意邏輯自動決定切塊位置。例如:
- 依標點符號、標題層級、自動判斷語意斷點切塊。
- 碰到「章節標題」、「小節標題」或特定格式(如條文編號)自動切塊。
✨ 優點
- 切塊位置與語意緊密連結,片段語意自然完整。
- 可以避免上下文被破壞,提升檢索與生成品質。
⚠ 缺點
- 需要額外處理(例如 NLP 工具、演算法設計)。
- 實作成本較高,可能需要根據資料型態微調。
👉 適用場景:法律文件、公司內部手冊、大型技術規範、產品說明書等高語意精準度需求的資料。
🌟 補充比較表
切塊方式 | 優點 | 缺點 | 適用場合 |
---|---|---|---|
依段落分割 | 語意完整、邏輯自然 | 段落長短不一 | 規範文件、論文 |
固定字/詞數分割 | 簡單實現、易控長度 | 可能斷語意、上下文不完整 | 新聞、簡易文件 |
滑動視窗分割 | 保留上下文、減少斷句 | 資料量變大、實作複雜些 | 技術文件、法律文件 |
智能分割(語意分割) | 語意自然、檢索品質高 | 實作複雜、需 NLP 支援 | 高精度資料集 |
準備階段:索引(Indexing)
切塊完成後,接下來要讓資料變得「可搜尋、可比對」,這就是索引階段的工作。
索引的目標是:
✅ 把每個片段的文字轉成電腦能理解、能比對的形式(數字化表示)。
✅ 建立資料結構,方便未來快速查找。
這裡我們一步步來看會發生什麼事:
向量是什麼?
在正式介紹「索引(Indexing)」之前,我們需要先搞懂一個關鍵概念——向量(vector)。
因為後續所有的索引、比對、搜尋,都是建立在「把文字轉成向量」這個基礎之上。
在電腦的世界裡,文字只是符號,電腦根本不知道「蘋果」「香蕉」是什麼意思。
為了讓電腦能比對、計算不同文字或片段的關係,我們會把文字轉成數字的形式。這組數字就是 向量(vector)。
我們先從簡單的數字例子開始說明什麼是向量:
🚩 向量從 1 維開始理解
👉 1 維向量:
假如你要用一個數字來描述一個東西,比如「甜度」:
- 蘋果甜度 = 7
- 檸檬甜度 = 2
在 1 維的世界裡,你只能靠「甜度」這個指標去比較這兩樣水果。
🚩 向量升級成 2 維
👉 2 維向量:
你覺得只看甜度不夠,於是又加了一個指標「酸度」:
- 蘋果 = (甜度 7, 酸度 3)
- 檸檬 = (甜度 2, 酸度 9)
這時候,蘋果和檸檬在一個平面座標裡各自有了「位置」。
你可以畫在紙上,X 軸是甜度,Y 軸是酸度,兩者的位置就可以比距離、看誰跟誰比較接近。
🚩 向量升級成 3 維
👉 3 維向量:
再加一個「脆度」指標:
- 蘋果 = (甜度 7, 酸度 3, 脆度 8)
- 檸檬 = (甜度 2, 酸度 9, 脆度 4)
你現在可以在一個立體空間(X/Y/Z 軸)裡表示這兩種水果的位置,它們就有了座標點,你可以算兩點之間的距離,決定它們的相似程度。
🚩 向量變成多維(高維)
👉 多維向量(像 128 維、384 維、1536 維):
當我們用 AI 模型來幫文字產生向量時,會不只考慮幾個簡單特徵,而是同時考慮數百甚至數千種特徵!
這些特徵可能是:
- 這段文字的主題是什麼?
- 語氣是正面還是負面?
- 有沒有提到時間、地點、人物?
- 是陳述、問題還是命令?
…(還有很多很多維度)
於是每段文字在這個多維空間裡都會有一個 數字座標點,用來代表它的整體語意。
向量的作用
💡 向量讓電腦可以做什麼?
- 比距離:兩個向量之間的距離可以表示兩段文字的相似程度。距離近 = 語意相似;距離遠 = 語意差很大。
- 快速搜尋:只要比數字,不用直接比對字串(比對數字運算很快)。
🌟 簡單比喻
向量就像地圖上的座標:
- 你可以想像每段文字是一個「點」,在多維空間的某個位置。
- 意思相近的文字(例如「蘋果是一種水果」和「香蕉也是一種水果」)的座標點會很近。
- 意思不同的文字(例如「蘋果是一種水果」和「歐洲歷史的起源」)的座標點會很遠。
Embedding:把文字轉成向量
向量是電腦用來表示文字意思的數字形式,那麼這組向量是怎麼來的呢?
這就是 embedding(嵌入) 的角色。
簡單說,embedding 就是把文字轉成向量的過程。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翻譯器」,把文字(電腦不懂的語言)翻譯成數字(電腦能理解的語言)。
👉 為什麼需要 embedding?
因為電腦不懂文字意思,只有轉成數字(向量),電腦才能做數學計算,才能比較兩段文字有多像、查詢資料庫、做推薦……等任務。
🚩 誰負責做 embedding?
完成 embedding 的工作,需要靠一些專門訓練好的 語言模型,這些模型經過大量資料訓練,已經學會如何從一段文字抓出語意特徵,再轉成數字向量。
✨ 常見的 embedding 模型有:
- OpenAI text-embedding-ada-002
➡ 通用型語言嵌入模型,支援多種語言、效能好、成本低,廣泛應用於各類檢索與推薦。 - Sentence-BERT (SBERT)
➡ 特別適合句子或短文的語意比對,因為它的結構就是基於 BERT 調校出來的,專攻語意相似性。 - HuggingFace MiniLM
➡ 輕量型嵌入模型,模型體積小、速度快,適合資源有限或邊緣設備場景。
不同模型產生的向量長度不同,可能是:
- 128 維、256 維(小型模型)
- 384 維、768 維(中型模型)
- 1536 維(高精度模型,例如 ada)
🚩 Embedding 的工作流程是什麼樣?
1️⃣ 我們把片段文字(chunk)交給 embedding 模型。
2️⃣ 模型讀完這段文字後,會依據它的內部訓練參數,把文字的語意特徵轉成數字。
3️⃣ 模型輸出一組數字向量。
例如:
一段片段文字:「蘋果是一種水果」
經過 embedding 模型後,可能變成:
[0.12, -0.05, 0.88, 0.33, -0.22, ..., 0.09]
這組向量可能有 384 維、768 維、1536 維,每一維都是一個數字,用來描述該文字的某種語意特徵。
🚩 Embedding 的價值
✅ 每段文字有了自己的數字向量後,不管是哪種語言、哪種表達方式,都可以放進同一個「數字空間」比較。
✅ 像「蘋果是一種水果」和「香蕉也是水果」這兩段話,它們的向量會彼此靠近;
✅ 而「蘋果是一種水果」和「歐洲歷史起源」的向量距離就會很遠。
向量資料庫:儲存向量與對應片段
當我們完成 embedding,把每段文字轉成向量之後,接下來就要考慮一個重要的問題:
👉 這些向量要存哪裡?怎麼存才能讓電腦快速找到最相關的?
答案就是:向量資料庫(Vector Database)
🚩 為什麼需要向量資料庫?
當你資料量小時(例如幾十筆或幾百筆向量),你或許可以用簡單的程式直接比對。
但在真實應用裡,我們可能有:
- 上萬、數十萬、甚至上億筆片段(向量數據)
- 每筆向量都是幾百維甚至上千維數字
👉 這麼龐大的資料,如果用傳統資料庫(SQL、NoSQL)去查詢,速度會慢到無法接受,因為它們不是為高維向量相似度查詢設計的。
所以,我們需要一種專門的資料庫,讓電腦能在這個「高維數字空間」裡快速找出最相近的向量,這就是向量資料庫的用途。
🚩 向量資料庫的核心功能
👉 儲存向量與片段對應
每個向量都會對應到原始的文字片段。當資料庫查到某個向量時,就能馬上找出對應的那段文字。
例如:向量 [0.12, -0.05, 0.88, ...]
對應的是片段「蘋果是一種水果」。
👉 高效相似度查詢
向量資料庫能快速比對「目標向量」與資料庫裡所有向量的相似度,並找到最接近的幾個。
(例如:找出資料庫中語意最接近某個問題的前 10 個片段。)
👉 支援大型、高維數據檢索
向量資料庫針對高維度設計了特殊的索引結構(例如倒排索引、哈希表、樹結構等),即使資料量很大,也能用極快的速度找到相似向量。
🚩 向量資料庫怎麼運作?
1️⃣ 你把向量和原始片段存進資料庫,資料庫會替它們建立高效查找用的索引。
2️⃣ 當使用者提問時,RAG 系統會把問題轉成向量。
3️⃣ 把這個「問題向量」丟到向量資料庫查詢。
4️⃣ 資料庫快速比對出最接近的 N 個向量 → 回傳對應的文字片段。
🚩 常見向量資料庫
✨ FAISS
Facebook 開發的免費開源工具,速度快、彈性大,適合自己架設環境使用。
✨ Pinecone
雲端服務型向量資料庫,不用自己維護硬體,介面友善,可隨業務規模調整資源。
✨ Weaviate
功能多元,可儲存向量與多種結構化資料,支援自然語言查詢。
✨ Milvus
專為超大規模向量資料集設計,適合大型企業或需要儲存上億筆資料的場景。
索引的完整流程小結
索引的目的是:
✅ 把資料預先準備好,讓未來使用者問問題時能快速找到最相關的內容。
✅ 讓資料庫能根據語意去查資料,不是單純比對字面上的字。
索引的完整流程可以分為三大步驟,我們一步步來看:
每個切塊好的片段 → 丟給 embedding 模型 → 得到向量
當我們把文件切塊後(每段文字片段稱為 chunk),接下來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 把這些片段送進 embedding 模型。
💡 embedding 模型的工作:
- 閱讀片段文字(不管是中文、英文還是其他語言)
- 分析這段文字的語意
- 輸出一組數字向量,代表這段文字的意思
📌 舉例:
片段:「蘋果是一種水果」
經過 embedding 模型後,可能變成一組 1536 維的數字向量:
[0.12, -0.34, 0.56, ... 0.09]
每個片段都會有一個自己的向量,向量就是它在語意空間裡的「位置座標」。
向量 + 原始片段 一起存進向量資料庫
向量產生後,我們不只儲存向量,還會一起記錄:
- 對應的片段文字內容
- 片段的出處(例如文件名、章節、段號)
- 可能還會記錄一些標籤或分類資訊(方便後續篩選)
💡 為什麼向量要和原始片段一起存?
因為未來當我們查到向量時,要能立刻找出它是代表哪一段文字,不然電腦只知道一堆數字沒用。
📌 存進資料庫後,每筆資料就像是:
{
"向量": [...],
"片段": "蘋果是一種水果",
"文件": "水果百科.txt",
"章節": "第1章"
}
向量資料庫還會替這些向量建立高效的查詢索引,方便未來快速查找。
未來使用者提問時,我們只要把問題轉成向量,再去資料庫比對找最接近的片段即可
當使用者問了一個問題,例如:「哪些水果富含維生素C?」
RAG 系統的流程會是:
👉 把問題丟進 embedding 模型,轉成問題向量
問題向量可能是:[0.02, 0.33, -0.12, ...]
👉 資料庫比對問題向量和已存的片段向量
向量資料庫會計算問題向量和資料庫中每個片段向量的相似度(例如用餘弦相似度)。
它會找出語意上最接近的前幾個片段,例如前 10 個。
👉 回傳對應片段給生成模型
資料庫回傳片段文字給語言模型,語言模型根據這些資料生成一個完整答案。
回答階段:檢索(Retrieval)
當資料都已經切塊、轉成向量並存進向量資料庫後,RAG 系統就準備好可以隨時回答使用者的問題了。
接下來,當有人發問時,RAG 會啟動「回答階段」的流程,這個階段主要分為二個步驟:檢索(Retrieval)、重排(Re-ranking)、生成(Generation)。
當使用者問了一個問題時,RAG 的第一步就是「檢索」(Retrieval):
它的目標是從龐大的資料庫中,快速找到那些和問題語意最接近的片段,提供給生成模型作為回答依據。
整體流程
我們一步步來看檢索的完整運作流程:
使用者輸入問題
例如:使用者問:「哪些水果含有維生素C?」
把問題丟進 embedding 模型 → 轉成問題向量
RAG 系統會用同樣的嵌入模型(如 OpenAI ada、Sentence-BERT、MiniLM 等),把問題轉成一組數字向量。
例如:
[0.02, 0.45, -0.13, ..., 0.33]
這組向量就是該問題在語意空間裡的位置。
拿問題向量去向量資料庫查詢
系統把問題向量送去向量資料庫,去比對資料庫中每個片段向量,目的是找出「語意位置」最接近的片段。
計算相似度,找出最接近的片段
資料庫會用數學公式算出:
👉 問題向量 和 每個資料庫片段向量的相似度(或距離)。
👉 根據計算結果,排序片段,選出前 N 個最相近的片段(例如前 10、15 或 20 個)。
返回片段
這些片段連同它們的原始文字、出處等資訊一起返回,供生成模型後續使用。
🌟 流程總結圖解(純文字版):
flowchart TD A[❓ 使用者問題] --> B[🔄 轉換成向量] B --> C[🔍 資料庫搜索] C --> D[📊 找出相似片段] D --> E[📋 返回前 10 個結果] %% 樣式定義 classDef step1 fill:#ffebee,stroke:#e57373,stroke-width:3px,font-size:14px classDef step2 fill:#e3f2fd,stroke:#64b5f6,stroke-width:3px,font-size:14px classDef step3 fill:#e8f5e8,stroke:#81c784,stroke-width:3px,font-size:14px classDef step4 fill:#fff3e0,stroke:#ffb74d,stroke-width:3px,font-size:14px classDef step5 fill:#f3e5f5,stroke:#ba68c8,stroke-width:3px,font-size:14px %% 應用樣式 class A step1 class B step2 class C step3 class D step4 class E step5
查找方式:向量相似度計算
當問題向量進入向量資料庫後,資料庫的工作就是要判斷:
👉 哪些片段向量跟問題向量「位置」最接近?
這裡的「接近」是指數學意義上的向量接近,而不是字面上的相同。
💡 如何計算接近程度?
當我們已經有了:
- 問題向量(使用者輸入問題轉換而來)
- 資料庫中每個片段的向量
下一步就是要判斷:問題向量跟資料庫每個片段向量,到底誰最像?
這時候資料庫會使用相似度公式,去計算兩向量的接近程度。
🚩 計算公式
資料庫的比對邏輯基本上就是:
similarity(問題向量, 片段向量)
👉 每筆片段向量都會和問題向量做一次相似度計算,得到一個相似度分數。
👉 然後根據分數排序,取出相似度最高的前 N 個片段(例如前 10、15 或 20 個),作為檢索結果。
🚩 相似度公式的目的
👉 這些公式的目的就是量化「語意距離」。
👉 語意越像的兩段文字,它們的向量會「位置靠近」或「方向相似」,公式會給出一個高相似分數或小距離值。
常用的相似度公式有哪些?
餘弦相似度(Cosine Similarity)
衡量兩向量的「方向角度」是否相近,與向量長度無關。
公式:
cosine_similarity(A, B) = (A • B) / (||A|| * ||B||)
其中:
A • B
是兩向量的點積||A||
是向量 A 的長度(範數)||B||
是向量 B 的長度
分數範圍:-1 ~ 1
- 越接近 1:方向越相似(語意越接近)
- 越接近 0:方向不相關
- 越接近 -1:方向相反(語意相反)
✨ 特點:只看方向,不在乎大小,最常用於語意相似比對。
點積(Dot Product)
直接計算兩向量的內積(加權和)。
公式:
dot_product(A, B) = Σ (Ai * Bi)
- 值越大,表示兩向量方向和大小都很接近。
✨ 特點:在向量已歸一化情況下效果接近餘弦相似度。計算速度快,適合大規模檢索。
歐式距離(Euclidean Distance)
衡量兩向量間的直線距離。
公式:
euclidean_distance(A, B) = sqrt(Σ (Ai - Bi)^2)
- 距離越小,表示越接近。
✨ 特點:用在距離感知強的場景,例如圖像特徵比對;高維空間下距離意義會變弱,所以 NLP 中較少用。
🚩 查詢時的工作邏輯
資料庫做的事其實很簡單:
1️⃣ 把問題向量和資料庫每個片段向量,用相似度公式一一算出分數。
2️⃣ 將分數從大到小(或距離從小到大)排序。
3️⃣ 取出分數最高(或距離最小)的前 N 個片段。
回答階段:重排(Re-ranking)
在 RAG 的回答階段,檢索(retrieval)只是第一步,它的工作是從資料庫裡快速找出前 10~20 個「大致相關」的片段,這是一種粗篩。
但粗篩後的片段不見得每個都真正有用,因為檢索階段的比對是基於向量相似度公式(像餘弦相似度、點積等),這些數學計算只看向量間的位置或角度,無法真正理解語意的細節。
因此我們需要第二層精緻化處理,這就是 重排(Re-ranking)。
重排的流程與原理
1️⃣ 檢索後的資料進入重排階段
我們已經有了一批「初選片段」,例如檢索階段找出的前 10~20 個片段。
2️⃣ 使用 cross-encoder 模型對每個片段進行更細緻比對
不同於檢索時只看向量距離,cross-encoder 模型會把「問題」和「片段」作為一對輸入,放入同一個模型裡一起運算。
👉 cross-encoder 的運作方式:
- 模型同時讀取問題和片段,讓它「理解」兩者語意上的關聯程度。
- 模型會直接輸出一個關聯分數(例如 0 到 1 或 0 到 5),表示片段跟問題有多契合。
3️⃣ 根據關聯分數排序,挑出最有用的片段
模型對每對「問題-片段」給出分數後,系統會重新排序,把最關聯、最有價值的 3~5 個片段選出來,交給生成模型作答。
為什麼需要重排?
✅ 檢索速度快,但可能不準
檢索只用數字計算(像向量距離),可能找出一些實際上不那麼相關的片段(例如語意有微妙不同但向量接近)。
✅ 重排可以精準比對語意
重排的 cross-encoder 能讀懂語意、上下文、語境,選出真正有幫助的片段。
檢索 vs 重排 的差異
項目 | 檢索 | 重排 |
---|---|---|
目標 | 快速粗篩,找出大致相關的資料 | 精細比對,挑出最有價值、最相關的資料 |
方式 | 用向量相似度公式(便宜快速,不看語境細節) | 用 cross-encoder 深入比對問題與片段的語意關聯性 |
速度 | 快(因為是數學公式運算,適合大規模資料集) | 慢(因為每對問題-片段都要進模型跑一次) |
精度 | 粗略(方向大致正確,但可能有雜訊片段) | 精準(能真正選出語意上最有幫助的片段) |
資源耗用 | 較低 | 較高(需要更多運算資源) |
回答階段:生成(Generation)
完成檢索和重排後,RAG 系統已經準備好最關聯的資料片段。
接下來的任務,就是讓生成模型根據這些資料,寫出一個完整、自然、可信的答案。
生成的完整流程
1️⃣ 輸入組合
在生成階段,我們會把以下資料一起交給生成模型:
- 使用者的問題
- 重排後選出的 3~5 個最佳片段(取決於設定)
這些片段通常是語意上與問題最相關、最有助於回答的資料。
2️⃣ 語言模型生成答案
語言模型(如 GPT、BERT、T5 等)接收到問題與資料後,會:
👉 一邊讀問題,一邊讀資料片段
👉 參考片段中的資訊,理解語意、邏輯與細節
👉 組成一段完整的回答,語氣自然、語意通順,而且資料有根據
例如:
問題:「哪種水果含有維生素C?」
資料片段:「橘子富含維生素C,是常見的補充來源。」
生成模型輸出答案:「橘子是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日常飲食中常被用來補充這種營養素。」
3️⃣ 模型的任務
在生成階段,模型的任務不只是「寫一段好聽的話」,而是:
✅ 結合片段資料,根據事實組織答案
✅ 讓答案邏輯清楚、自然易懂
✅ 保持語境一致,避免胡亂編造
為什麼要生成這一步?
✅ 單純把片段原文回傳給使用者,可能語意跳躍、斷裂,不易閱讀。
✅ 生成模型能把多個資料片段的重點串起來,用流暢自然的語句呈現完整答案。
✅ 這也是 RAG 系統比純檢索系統更強大的地方:它能理解資料、整合資料、產生高品質答案。
很好,你的內容架構已經很完整了,我來幫你把這段寫得更詳細、層次更豐富,讓初學者或非技術讀者也能深刻理解 RAG 的應用、優勢與挑戰,以及它對生成式 AI 的影響。
RAG 的應用場景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因為能讓 AI「先查資料再作答」,因此在很多需要準確性、即時性、或專業知識支撐的領域中發揮巨大價值。
以下是常見的應用情境:
問答系統
- 企業內部問答:員工可對內部文件、政策、流程手冊發問,RAG 能快速定位相關片段並生成精準答案。
- 客服聊天機器人:幫助客服自動回應使用者問題,答案根據公司文件庫或 FAQ 知識庫檢索後生成,不必死背答案。
- 法律/醫療問答:讓 AI 能基於最新法律條文、醫療指南回答問題,而不是憑訓練時學到的舊資料。
文件摘要與分析
RAG 可針對一大批文件:
- 快速定位與使用者需求相關的內容。
- 結合檢索結果,生成簡明摘要或初步分析。
- 常見於企業內部報告處理、政策文件解讀、項目資料分析等場景。
學術與研究助理
研究人員面對大量文獻時,RAG 可:
- 根據研究問題快速找出最相關的文獻段落。
- 結合這些片段,生成初步分析或研究綜述的草稿。
- 減少人工篩選資料的負擔,加速研究進度。
即時新聞解讀
在新聞、媒體領域:
- RAG 能即時檢索最新新聞資料。
- 根據最新事件生成新聞摘要或評論。
- 幫助讀者或編輯快速掌握事件脈絡、產生深度解讀。
RAG 的優勢與挑戰
RAG 的技術雖強大,但也有值得關注的挑戰與限制。以下是更完整的說明:
優勢
✅ 結合即時資訊
RAG 可以在不重新訓練大型語言模型的情況下,透過更新檢索資料庫,讓生成的內容即時引用最新的資料。
這對於快節奏、資料變化頻繁的領域特別重要(例如法律、醫療、金融)。
✅ 答案更具參考依據
RAG 回答時會基於檢索到的資料,因此可以附帶來源片段或出處,幫助使用者自行判斷答案的可靠性,也增加回覆的透明度。
✅ 彈性高、易於維護
RAG 的知識庫可以隨時更新資料,AI 不需要重新訓練整個模型,只要更新資料庫就能立即提升答案的準確度與時效性。
挑戰
⚠ 資料庫品質決定答案品質
RAG 的表現高度依賴資料庫的完整性和正確性。
如果資料庫內容過時、錯誤、或不完整,那麼生成的答案即便語言流暢,也可能是錯誤或不夠精準的。
⚠ 效能與速度的平衡
RAG 包含「檢索」和「生成」兩個階段。
- 檢索階段需要查資料庫。
- 生成階段要組織答案。
這意味著處理速度通常會比純生成(例如直接用 GPT)慢一些,尤其在大型資料庫中。
⚠ 資料安全性
如果資料庫中包含敏感數據(例如公司內部機密、個人資料),如何防止未授權存取、如何在生成答案時避免洩漏機密,都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小結:RAG 如何改變生成式 AI?
RAG 是生成式 AI 的重要進化。
✅ 它讓 AI 不再只是「會說話」,而是「說話有根據」。
✅ 它讓 AI 能像人一樣,遇到不懂的問題先去查資料,再組成回答。
✅ 它特別適合需要高準確度、需要最新資料的應用,例如:
- 法律諮詢
- 醫療輔助決策
- 企業內知識管理
- 專業客服系統
RAG 為生成式 AI 開啟了一條實用又安全的路徑,把資料庫的可靠性與生成模型的語言能力結合起來,實現更強大、更可信的 AI 回答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