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的 Stateless(無狀態)與 Stateful(有狀態)是什麼?給初學者的完整解說
更新日期: 2025 年 3 月 27 日
在學習網頁開發或理解伺服器架構時,你一定會聽到「Stateless(無狀態)」與「Stateful(有狀態)」這兩個詞。
這兩種模式牽涉到系統如何處理用戶資料、管理使用者行為,以及維持操作流程。
這篇文章將從最簡單的角度,帶你了解這兩個名詞是什麼、差在哪裡、什麼情況該用哪一種,還有實際例子幫助你一秒看懂!
什麼是「狀態」?先搞懂 State 是什麼意思
在學網頁開發的時候,「狀態(State)」是一個你會經常聽到的概念。
但很多人第一次聽到時會覺得抽象,其實它的意思很簡單:
「狀態」就是系統或使用者在某一個時間點的資訊或條件。
你可以把「狀態」想像成一個紀錄表,紀錄著目前誰在操作、操作到了哪裡、有哪些資訊已經被填寫或選擇了。
狀態的三大關鍵點
- 會變動:狀態是「隨時間會變化的資訊」,不像設定值是固定的。
- 會影響結果:不同的狀態會導致不同的畫面、流程、或伺服器回應。
- 跟使用者有關:大多數狀態都跟使用者的操作、登入身份、選擇內容有關。
實際例子幫助理解
來看看幾個在網頁中常見的狀態範例:
✅ 1. 登入狀態
- 使用者目前是否已經登入?
- 如果登入了,系統要顯示「登出」按鈕,顯示使用者名字。
- 如果沒登入,要顯示「登入 / 註冊」畫面。
👉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狀態」:登入 vs. 未登入。
✅ 2. 購物車狀態
- 使用者目前加入了哪些商品?
- 每個商品的數量是多少?
- 加總價格是多少?
👉 這些都是購物車的「狀態」,會隨著使用者點選「加入」或「移除」而改變。
✅ 3. 表單填寫進度
- 使用者填到第幾步?
- 哪些欄位已經填寫?
- 哪些欄位驗證成功或失敗?
👉 這些資訊會影響是否可以按下一步或送出表單。
✅ 4. 遊戲中的角色狀態
- 玩家目前的血量是多少?
- 有沒有裝備某個武器?
- 正在第幾關卡?
👉 雖然這看似跟網頁無關,但同樣是「狀態」的概念,只是它發生在遊戲裡。
狀態的儲存位置
狀態可以存在不同的地方:
儲存位置 | 說明 |
---|---|
前端(如 React 的 state) | 當前畫面的互動、變化 |
瀏覽器(如 localStorage) | 可持久保存的狀態(例如購物車內容) |
伺服器記憶體 / 資料庫 | 跨頁面、跨裝置的狀態(例如使用者資料、訂單狀態) |
什麼是「無狀態」(Stateless)?
定義說明
在「無狀態」系統中,每一個來自使用者的請求(Request)都被當成全新的事件來處理。
✅ 伺服器不會記得你是誰、你來過幾次、你剛剛做過什麼,也不會知道你接下來要幹嘛。
每一個請求都像陌生人一樣被獨立處理,伺服器「不帶任何記憶」,就像一個健忘但效率很高的機器人。
🧠 用比喻幫你理解
想像你每天去超商買東西,每次排隊時,收銀員都問你:
「你好,請問你叫什麼名字?你要買什麼?有會員卡嗎?請全部重新報一次。」
即使你昨天才來過、今天穿一樣的衣服,他還是完全不記得你。
這就是「無狀態」的處理方式:每一次互動都是「第一次見面」。
真實世界的例子:HTTP 協議
HTTP(超文本傳輸協定)本身就是一個「無狀態」的協定。
意思是:
- 當你點擊一個網頁、發出一個 API 請求,伺服器不會知道你曾經發過其他請求。
- 伺服器只根據當下這一筆請求來回應你,不會根據過去或上下文判斷。
💡 舉個實際的狀況:
你打開一個購物網站,輸入帳密登入 → 登入成功後,伺服器處理完就「忘記你了」。
如果沒有額外機制(例如 Cookie 或 Token),你點下一頁時,伺服器會當你是個「新訪客」,請你再次登入。
無狀態的特色
特點 | 說明 |
---|---|
沒有記憶 | 不會保留任何請求的紀錄或上下文 |
獨立處理 | 每一筆請求都是獨立事件 |
相容性高 | 不需在伺服器中保存任何「使用者資料」 |
無狀態的優點
- 容易擴充(scalable)
- 每台伺服器都能處理任意請求,不需要共享狀態資訊。
- 適合部署多台伺服器做「負載平衡」。
- 好維護
- 因為伺服器不需要追蹤使用者狀態,邏輯單純,Bug 比較少。
- 資源佔用少
- 不必為每位使用者保留記憶體空間或資料結構。
- 容錯率高
- 即使其中一台伺服器掛了,只要請求轉給另一台,一樣能處理(因為沒狀態依賴)。
無狀態的缺點
- 無法保留使用者狀態流程
- 使用者每次都被當作「全新」訪客,不知道上一頁填了什麼,或上次選了什麼商品。
- 需要額外機制補足記憶功能
- 例如使用:
- Cookie / Session(儲存在瀏覽器端或伺服器端)
- Token(如 JWT)
- LocalStorage / IndexedDB(前端記住狀態)
- 例如使用:
- 資料必須每次都重新傳遞
- 每個請求都要把使用者的身份資訊、驗證資訊附帶進來,否則伺服器無法辨識你是誰。
無狀態的典型使用場景
情境 | 為什麼適合 Stateless? |
---|---|
RESTful API | 每筆請求獨立、標準化、可快取 |
公開查詢服務 | 沒有登入需求,查詢內容單純 |
簡單前端資料擷取 | 例如新聞網站、不需登入也能瀏覽的內容 |
有狀態(Stateful)是什麼?
定義說明
在「有狀態(Stateful)」的系統中,伺服器會記住使用者的過去行為與當前狀況(也就是狀態),並根據這些資訊來做後續處理。
✅ 使用者每一次與系統互動,伺服器都會「記得你上次是誰、做了什麼」,讓流程可以連續不中斷。
這樣的系統就像一位貼心又記憶力超強的店員:
「你昨天點了拿鐵,加了半糖少冰,今天要一樣嗎?」
🧠 用比喻幫你理解
如果無狀態是「健忘的收銀員」,那有狀態就是「熟客專屬的店員」:
- 昨天你來買過咖啡,今天再來,店員立刻知道你的偏好。
- 你昨天沒結帳的購物車,今天打開還在。
- 你點了訂單、填了一半的表單,重新整理後還能繼續。
這些「記得你是誰」、「記得你正在幹嘛」的能力,就是有狀態系統的特徵。
常見的 Stateful 應用例子
✅ 1. 登入後的網站操作
登入一次後,你可以:
- 瀏覽多個頁面,不需要每頁都重新驗證身份
- 存取你的個人資料、訂單紀錄
- 使用購物車、追蹤清單等功能
👉 這些體驗的基礎,就是伺服器「記得你是誰」。
✅ 2. 線上遊戲
當你登入線上遊戲時:
- 系統知道你是誰(帳號登入)
- 記得你目前的角色、金幣、裝備
- 甚至知道你在哪一個地圖、打到第幾關
👉 這些都需要伺服器持續保存並更新「狀態」。
✅ 3. 多步驟表單(例如報名流程)
你填到第 3 步才發現漏填,按上一頁返回第 2 步。
- 有狀態系統會記得你剛剛填到哪裡,讓你接著填完。
- 無狀態的話,就會重來一次。
有狀態的特色
特點 | 說明 |
---|---|
有記憶 | 伺服器會保存使用者的資訊與操作記錄 |
有上下文 | 系統可以根據「前一次的行為」決定下一步該做什麼 |
長連線或 Session 驅動 | 經常使用 Session、Cookie、WebSocket 等技術保存狀態 |
有狀態的優點
- 使用者體驗佳
- 登入一次後不用重複驗證身分
- 表單流程可中斷後再繼續
- 購物車記錄不會消失
- 流程可控,邏輯更完整
- 可實作「一步步進行」的多階段邏輯
- 可以記得使用者偏好、進度、歷史紀錄
- 適合即時互動服務
- 線上客服、多人遊戲、股票即時行情等,都需要即時資料傳輸與狀態同步
有狀態的缺點
- 伺服器資源壓力大
- 每個使用者都要分配一個「狀態空間」來記憶資訊(如記憶體、資料庫)
- 使用者越多,管理成本越高
- 系統維護較複雜
- 需要考慮狀態同步、狀態遺失、狀態過期等情況
- 例如多人同時操作,狀態不同步可能出錯
- 可擴展性差
- 若資料存在單一伺服器上,就很難做負載分散
- 多台伺服器之間要做「狀態共享」會變得困難(常見於大型分散式系統)
Stateful 的典型使用場景
情境 | 為什麼適合 Stateful? |
---|---|
網站會員登入後操作 | 需要持續記住誰是誰 |
線上遊戲或聊天室 | 需要保持即時的狀態同步 |
多步驟的表單或流程 | 需要從上一步延續狀態 |
Stateless vs. Stateful:差在哪?
當你已經理解什麼是「有狀態」與「無狀態」之後,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知道——這兩種系統究竟差在哪?分別適合用在哪些地方?
我們可以從幾個核心面向來比較它們的差異:
記不記得你?
比較面向 | Stateless(無狀態) | Stateful(有狀態) |
---|---|---|
系統記憶 | ❌ 每次請求都像第一次來 | ✅ 伺服器會記得你是誰、你之前做了什麼 |
- 無狀態:伺服器就像剛認識你的人,每一次互動都需要你自我介紹。
- 有狀態:伺服器就像老朋友,可以接著上次的話題繼續。
使用者體驗
比較面向 | Stateless | Stateful |
---|---|---|
體驗感受 | 基本、單點式互動 | 連貫、有延續性 |
- 無狀態系統通常用在 API 查詢、新聞網站這類「即查即得」的場合。
- 有狀態系統能記住你的登入、選擇、歷史紀錄等,帶來更流暢的使用體驗。
💡 實際情境比較:
操作情境 | 無狀態反應 | 有狀態反應 |
---|---|---|
切換頁面 | 要重新驗證身份 | 保持登入狀態 |
購物車 | 沒有記住你加了什麼 | 自動保存你的選購項目 |
系統資源使用量
比較面向 | Stateless | Stateful |
---|---|---|
記憶體/資源佔用 | 少 | 多 |
- Stateless 系統不需要額外記憶每位使用者的資料,因此相對「輕巧」。
- Stateful 系統必須保留使用者的 session、資料或上下文,會佔用更多伺服器資源(如記憶體、CPU、儲存空間等)。
可擴展性(Scalability)
比較面向 | Stateless | Stateful |
---|---|---|
擴充難易 | 容易擴充(可加伺服器) | 難以擴充(狀態需同步) |
- 無狀態系統因為不需要保存資料,可以很容易用「加機器」的方式水平擴充(Horizontal Scaling)。
- 有狀態系統則需要伺服器之間共享使用者狀態,這會讓系統變得複雜而難以擴充。
🧠 舉例:
- RESTful API 可以輕鬆丟到多台機器跑,因為請求獨立不相依。
- 遊戲伺服器就不容易擴充,因為你要在每台機器上同步每位玩家的遊戲狀態。
適合的使用情境
適用場景 | Stateless(無狀態) | Stateful(有狀態) |
---|---|---|
網站 API | ✅ 適合 RESTful API、查詢功能 | ❌ 不適合處理登入後複雜互動 |
登入系統 | ❌ 需要補強機制才能保持登入 | ✅ 保持使用者身份、執行登入流程 |
遊戲伺服器 | ❌ 難以管理玩家動態 | ✅ 適合追蹤玩家角色與進度 |
聊天系統 | ❌ 需要大量驗證與同步 | ✅ 適合持續記住聊天室狀態 |
表單填寫 | ❌ 沒有狀態就會中斷進度 | ✅ 可以分步保存並恢復進度 |
總整理表格
比較項目 | Stateless(無狀態) | Stateful(有狀態) |
---|---|---|
是否記得你? | ❌ 不記得,每次請求都是獨立的 | ✅ 記得你是誰、有過什麼互動 |
使用者體驗 | 比較基本、不連續 | 體驗流暢、可持續操作 |
系統資源 | 占用少,處理單純 | 占用多,需要儲存使用者資料 |
擴展性 | 高,容易水平擴充 | 較差,需要同步狀態或集中管理 |
實作難易度 | 容易維護、邏輯簡單 | 程式複雜、需管理狀態與同步 |
適用場景 | RESTful API、查詢服務、微服務架構 | 登入系統、遊戲、購物車、即時聊天等 |
Stateless 就像是一次性問答,你說什麼它就做什麼,但不會記住你說過什麼。
Stateful 則像是一段持續的對話,系統知道你是誰、上次說到哪裡,能讓互動更有邏輯與連貫性。
那我該用哪一種?Stateless 還是 Stateful?
🧠 沒有絕對答案,依情境選擇才是關鍵!
在設計系統時,並沒有哪一種一定比較好,而是要根據你的應用場景與使用者需求,來決定採用無狀態(Stateless)或有狀態(Stateful)模式。
適合使用 Stateless(無狀態)的情境
1. RESTful API 設計
HTTP 是天生的無狀態協定,因此 RESTful API 本身就是以「每次請求都是獨立的」為基礎設計。
- 每次請求都包含完整資訊(例如身份驗證 Token)
- API 不需要記住之前發生的事,只要針對請求給出對應的回應
🔧 技術搭配
通常會使用:
- JWT(JSON Web Token)
- OAuth Token
- API Key
來讓用戶在每次請求中「自我證明身份」,即便伺服器不記得你,它還是可以驗證你是誰。
2. 微服務架構(Microservices)
傳統的網站系統通常是「單體架構(Monolithic Architecture)」:
- 所有功能都寫在同一個應用程式裡(例如登入、訂單、付款、通知等)
- 一次部署、一起更新,出錯容易影響整個系統
而「微服務架構(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的核心想法是:
把整個系統的功能 拆成許多小服務,每個服務只負責一件事,像是:
- 會員服務(處理註冊、登入、密碼管理)
- 商品服務(處理商品列表、商品上架)
- 訂單服務(處理購物流程、訂單建立)
- 通知服務(寄送簡訊、Email)
為了讓微服務架構真正發揮優點,每個服務必須「獨立且不依賴其他服務的內部狀態」,也就是:
❗ 每一個服務最好是 Stateless(無狀態)的!
為什麼這樣設計有好處呢?
✅ 1. 服務之間不會互相牽制
每個服務都是獨立的「小模組」,彼此用 API 溝通,而不是共享記憶體、資料或狀態。
- 如果「商品服務」掛了,不會影響「會員服務」
- 「訂單服務」可以在不知道你是誰的情況下,只根據「請求裡的 Token」來處理你下單
這樣就可以做到「解耦合」,讓整個系統更穩定、容易維護。
✅ 2. 更容易水平擴展(Scaling)
因為每個請求都獨立、不記狀態,所以你可以:
- 輕鬆在不同機器上開更多服務副本(Instances)
- 做負載平衡(Load Balancing),把請求平均分配給多台伺服器
例如:
有 10 萬人同時登入會員系統,你只要加 5 台會員服務伺服器就能分攤負擔,不需要擔心狀態同步問題。
✅ 3. 可獨立部署、更新、不影響其他系統
每個微服務都有自己的部署管道:
- 你可以只更新「商品服務」的程式,不需要重啟整個網站
- 不同團隊可以各自負責不同服務,開發更快、更專注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大型系統(像是 Amazon、Netflix、Facebook)都使用微服務架構。
但如果服務是有狀態的,會遇到什麼問題?
假設你把「購物車狀態」存在訂單服務記憶體中(Stateful):
- A 使用者連到訂單服務 1 加入商品
- 下一次請求被轉到訂單服務 2,卻不知道 A 剛剛加了什麼
👉 你就會遇到「狀態不一致」或「使用者資料遺失」的問題。
除非你另外做「狀態同步機制」(像 Redis、共享資料庫、Session Server),否則系統會變得非常難維護。
3. 簡單查詢型系統
例如:
- 新聞網站
- 公開 API 查詢
- 查天氣、匯率、股價的服務
這類系統通常不需要記住誰查過什麼,只要根據請求內容回應資料就好,非常適合 Stateless。
適合使用 Stateful(有狀態)的情境
1. 登入系統 / 後台管理平台
使用者登入後,整個網站都需要知道他的身份(例如:顯示使用者名稱、權限、個人資料等),這就需要伺服器記住「這個使用者是誰」。
常見做法:
- 使用 Session 機制
- Cookie 儲存 Session ID
- 記憶登入狀態直到使用者登出或過期
2. 即時聊天、多人遊戲、影音通話系統
這類應用需要伺服器「持續追蹤使用者的連線與操作情境」,例如:
- 哪些使用者正在對話?
- 玩家目前在哪一張地圖、血量是多少?
- 正在通話的雙方連線狀態如何?
這些場景都需要「有狀態」才能正確同步資訊與回應操作。
3. 購物車、分步填寫的表單
- 購物網站需要記得你加入了哪些商品
- 表單流程可能有多步驟(例如報名、購買、申請流程)
如果沒有記住狀態,使用者每次重新整理頁面都會從頭開始。
實際案例比較:Stateless vs. Stateful 的真實應用
理解理論很重要,但實際開發中該怎麼選?
以下我們用兩個常見的功能來具體比較有狀態 vs 無狀態的系統設計,並說明何時該用哪一種。
非常好!這一段是整篇文章中最關鍵也最容易混淆的地方,下面我幫你用更清楚的方式一步步解析「網站登入系統的 Stateless vs Stateful」,搭配更多細節、流程圖解思維、具體場景,讓你一看就懂。
網站登入系統:Stateless vs Stateful 登入到底差在哪?
「登入」看起來只是輸入帳密按下按鈕,但對系統來說,背後有兩種完全不同的運作方式:
- 🧠 Stateless(無狀態)登入:每一次請求都要「自我介紹」,伺服器不記得你是誰
- 🧠 Stateful(有狀態)登入:伺服器會「記住你」,之後就知道你是誰
📦 一、無狀態登入(Stateless Login)
📘 基本概念:
使用者登入後,伺服器會產生一組 Token(常見是 JWT) 並傳給前端,前端在之後每次發送 API 請求時,都必須主動附上這個 Token,讓伺服器知道你是誰。
伺服器本身不會保存任何登入狀態,完全依賴你給它的 Token 來識別你。
🧠 流程長這樣:
- 使用者登入 → 輸入帳密
- 伺服器驗證成功 → 回傳一組 JWT Token
- 前端收到 Token,儲存在 localStorage 或 memory 中
- 之後每一筆 API 請求,都要在 HTTP Header 中加上:
Authorization: Bearer <你的JWT>
- 伺服器每次都解讀這個 Token 來「臨時確認你是誰」,但不會保存任何登入紀錄
📌 為什麼叫「無狀態」?
因為伺服器不會記住登入紀錄,你每一次請求它都當作「第一次見面」,只靠你手上的 Token 來判斷身分。
✅ 優點:
- 高度可擴展(Scalable):因為伺服器不保留登入狀態,所以請求可以送給任何一台機器處理。
- 前後端分離友善:API 是無狀態的,很適合串接 App、SPA、第三方系統。
- 維護簡單:不需要額外儲存使用者狀態、session 機制。
❌ 缺點:
- 安全風險需考量:Token 一旦被竊取,任何人拿著它都能偽裝你,直到過期為止。
- 無法主動登出使用者:因為伺服器不知道誰登入了,所以也不能直接強制讓誰「下線」,必須靠前端自己清除 Token。
🍪 二、有狀態登入(Stateful Login)
📘 基本概念:
使用者登入後,伺服器會建立一個「Session 物件」來儲存使用者的登入狀態,並將這個 Session 的 ID 透過 Cookie 傳給瀏覽器。
接下來每次請求,瀏覽器會自動附上這個 Cookie,伺服器根據這個 ID 找回原本的登入資訊。
🧠 流程長這樣:
- 使用者登入 → 輸入帳密
- 伺服器驗證成功 → 建立一筆 Session 記錄(通常保存在記憶體或資料庫中)
- 回傳一個 Session ID 給瀏覽器 → 儲存在 Cookie 中
- 之後每一次請求,瀏覽器會自動帶上 Cookie
- 伺服器看到這個 Session ID,就知道你是誰、登入了沒、上次做了什麼
📌 為什麼叫「有狀態」?
因為伺服器自己會保留「使用者目前的登入狀態」這筆資料,只要你沒登出、Session 沒過期,伺服器就會記得你。
✅ 優點:
- 體驗順暢:使用者登入後不用每次傳 Token,伺服器自動記得你。
- 安全性較可控:伺服器可以主動終止 Session,例如:封鎖帳號、強制登出。
- 好管理登入邏輯:權限控管、記錄登入 IP、登出時間都容易實作。
❌ 缺點:
- 較難橫向擴展:如果有多台伺服器,Session 要「共享」,否則 A 機登入、B 機就認不得你了。
- 佔用伺服器資源:每一位登入使用者都會佔一點伺服器記憶體或儲存空間。
📦 用儲存位置比較更清楚
- Stateless Login(無狀態登入):
👉 狀態存在「使用者端」(瀏覽器),伺服器不記得你
👉 Token(例如 JWT)是你用來證明身份的通行證,保存在瀏覽器中(localStorage、cookie、memory…)
👉 每次請求要「自己拿出身份證」給伺服器看
- Stateful Login(有狀態登入):
👉 狀態存在「伺服器端」,伺服器記得你是誰
👉 登入時伺服器會建立一筆Session
資料(常儲存在記憶體、資料庫、Redis)
👉 瀏覽器只保存一個簡單的session ID
(存在 Cookie 裡),拿來讓伺服器查你是誰
項目 | Stateless Login | Stateful Login |
---|---|---|
誰保存登入狀態? | 瀏覽器端(使用者自己) | 伺服器端(Session) |
保存什麼? | Token(JWT) | Session ID(瀏覽器)+ Session 資料(伺服器) |
狀態存哪裡? | localStorage / memory / cookie | Redis / 資料庫 / 伺服器記憶體 |
伺服器記得你嗎? | ❌ 不記得,每次都靠 token 辨識 | ✅ 記得,會查 session 資料 |
flowchart TB %% 主流程 U1[輸入帳密] --> U1A[發送登入請求] U1A --> Auth[伺服器驗證帳密] Auth --> StatelessPath[無狀態登入] Auth --> StatefulPath[有狀態登入] %% 無狀態登入流程 - 伺服器端 StatelessPath --> B0[產生JWT Token] B0 --> B0A[回傳Token給瀏覽器] %% 無狀態登入流程 - 瀏覽器端 B0A --> U2[瀏覽器收到Token] U2 --> U3[儲存在localStorage] U3 --> U4[API請求附上Token] %% 無狀態登入流程 - 後續請求 U4 --> B1[伺服器收到Token] B1 --> B2[解碼Token驗證身分] B2 --> B3[不儲存登入狀態] %% 有狀態登入流程 - 伺服器端 StatefulPath --> C1[伺服器建立Session] C1 --> C2[儲存登入狀態] C2 --> C3[回傳SessionID寫入Cookie] %% 有狀態登入流程 - 瀏覽器端 C3 --> U2S[瀏覽器收到Cookie] U2S --> U3S[儲存Cookie] U3S --> U4S[請求帶上SessionID] %% 有狀態登入流程 - 後續請求 U4S --> C4[伺服器收到SessionID] C4 --> C5[查找Session得知身分] %% 分組區塊 subgraph browser[瀏覽器] U1 U1A U2 U3 U4 U2S U3S U4S end subgraph server[伺服器] Auth subgraph stateless[無狀態登入處理] B0 B0A B1 B2 B3 end subgraph stateful[有狀態登入處理] C1 C2 C3 C4 C5 end end
🧠 比喻補充:
- Stateless:你每天上班都帶一張員工證(JWT),公司不記得你昨天來過,但看到你的證件就讓你進來。
- Stateful:公司有一個打卡系統(Session),你昨天打過卡,今天來他馬上認得你,不用再證明。
線上購物車系統:Stateless vs Stateful 的差異
線上購物車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需要狀態」的功能。
「使用者加入商品後,系統要不要記得?要記多久?要記在哪裡?」
這些問題的答案,會影響購物車功能的技術設計、使用者體驗,甚至系統成本。
🔍 一、無狀態購物車(Stateless Shopping Cart)
📘 基本概念:
在這種模式下,購物車的商品資訊全部存在使用者的瀏覽器裡,例如:
localStorage
sessionStorage
URL query string
(少見)- 或前端的 memory state(如 React 的 state)
🧠 行為流程:
- 使用者點選「加入購物車」
- 商品資訊被保存在瀏覽器的 localStorage 中
- 使用者在頁面上可以瀏覽、修改購物車
- 直到按下「結帳」時,才將整份購物車資料一次性送給後端 API
✅ 優點:
項目 | 說明 |
---|---|
輕量、快速 | 不需要打 API,就能看到/修改購物車內容 |
伺服器壓力小 | 所有購物車資料都由使用者端處理 |
不需要登入 | 使用者「匿名狀態」也能購物,有助轉換率 |
❌ 缺點:
項目 | 說明 |
---|---|
資料不可靠 | 清除瀏覽器資料或換裝置就沒了 |
無法同步 | 無法在多裝置之間共用購物車內容 |
無法統計 | 伺服器無法即時知道誰加了什麼,影響行銷分析(如棄單率) |
🎯 什麼時候適合用 Stateless?
- 訪客可不登入直接購買(例如開架電商)
- 網站流量大,後端不想儲存所有訪客狀態
- 僅提供一次性購物流程,不強調會員行為分析
🔍 二、有狀態購物車(Stateful Shopping Cart)
📘 基本概念:
在這種模式下,購物車資料會被儲存在後端伺服器中,例如:
- 資料庫(MySQL / PostgreSQL)
- Redis(記憶體型儲存)
- 或與使用者的 Session 綁定
使用者必須登入(或以某種方式識別身份),才能將購物車內容與帳號綁定。
🧠 行為流程:
- 使用者登入帳號
- 點選「加入購物車」 → 商品資訊會送到後端 API
- 後端將商品加入資料庫中、或暫存於 session
- 使用者重新整理或換裝置,再次登入後 → 繼續看到相同的購物車內容
✅ 優點:
項目 | 說明 |
---|---|
支援跨裝置同步 | 可以在手機加商品、在電腦結帳 |
資料可控、可備份 | 所有資料都在後端,可管理、安全性高 |
行銷分析 | 可以統計熱門商品、分析棄單率、追蹤用戶行為 |
❌ 缺點:
項目 | 說明 |
---|---|
一定要登入 | 匿名使用者無法使用(或需建立臨時帳號) |
系統負擔較高 | 每個使用者都需資料儲存與同步處理 |
開發成本高 | 要寫 API、控管同步、錯誤處理、資料一致性等問題 |
🎯 什麼時候適合用 Stateful?
- 希望建立「會員系統 + 購物歷史」的完整電商平台
- 想要提供跨裝置同步、追蹤用戶行為
- 支援「加入購物車後放著,過幾天再買」的延續性
小結:Stateless vs Stateful 購物車
項目 | 無狀態購物車 | 有狀態購物車 |
---|---|---|
是否需要登入 | ❌ 不需要 | ✅ 需要登入 |
資料儲存位置 | 使用者端(localStorage) | 伺服器端(資料庫或 session) |
是否支援跨裝置 | ❌ 否 | ✅ 是 |
重新整理會影響資料嗎? | ❌ 不會(存在瀏覽器) | ✅ 不會(存在後端) |
使用者體驗 | 快速、匿名友好 | 專屬、完整 |
後端壓力 | 小 | 中~高 |
適合誰? | 開放型商店、快速購物 | 會員電商、數據行銷、長期營運 |
🧠 建議策略:兩種模式搭配使用(Hybrid)
很多網站會這樣設計:
- ✅ 訪客瀏覽時 → 購物車存在 localStorage(Stateless)
- ✅ 使用者登入時 → 將 localStorage 的商品「同步上傳到伺服器」(轉為 Stateful)
- ✅ 登出後 → 再清除後端儲存,或轉為匿名狀態
這樣就能兼顧:
- 訪客也能購物(降低門檻)
- 會員能同步紀錄(提升體驗)
- 後端能分析資料(行銷應用)
常見場景與建議登入模式
在不同的網站應用情境中,應該選擇 Stateless(無狀態)、Stateful(有狀態),還是兩者混用(Hybrid)?
這裡是依據實務經驗整理出來的選擇建議,幫助你根據需求快速做判斷:
使用情境 | 建議模式 | 說明 |
---|---|---|
🔍 簡單查詢型 API | ✅ Stateless | 如:天氣查詢、匯率查詢、文章列表等。每次請求獨立,速度快,不需紀錄使用者狀態。 |
🔐 使用者登入與後台操作 | ✅ Stateful | 如:網站管理後台、ERP 系統。登入後要維持身份,保留使用者操作上下文(如權限、角色)。 |
🧩 微服務之間的溝通 | ✅ Stateless | 每個服務獨立處理請求、不共享狀態,方便水平擴展與獨立部署。常見於大型系統架構。 |
💬 即時聊天 / 遊戲系統 | ✅ Stateful | 這類應用需要伺服器記住使用者的連線、聊天房間、遊戲角色等,才能持續同步狀態。 |
🛒 複雜流程(購物、表單、問卷) | ✅ Hybrid(混合式) | 身份驗證用 Stateless(如 JWT),但購物車內容、表單進度則要暫存(用 Stateful)來保留上下文。 |
🎯 建議策略:Stateless 為主,Stateful 補足
為什麼不能全部 Stateless?為什麼不全部 Stateful?
這是因為:
- Stateless 有效率、可擴展,但無法記住你在幹嘛
- Stateful 可記住上下文,但會讓系統變重、難擴充
所以實務上,大多數現代網站會採用:
✅ 「Stateless 為主軸」:身分驗證、API 請求統一使用 JWT + RESTful
✅ 「Stateful 作補充」:在特定情境保留狀態,改善使用體驗(例如購物、表單流程)
🔧 常見組合範例
模組 | 採用方式 | 說明 |
---|---|---|
🧑💻 使用者登入 | Stateless | 使用 JWT Token 作為「身分證明」 |
📦 RESTful API | Stateless | 每筆請求帶上 Token 處理資料存取 |
🛍️ 購物車 / 表單進度 | Stateful | 儲存在 Redis / 資料庫中,記住操作進度 |
💬 即時聊天室 | Stateful | 使用 WebSocket 維持連線與狀態同步 |
📈 訪客紀錄追蹤 | 可 Stateless | 透過前端傳送事件資料,不需保留狀態 |
📱 行動裝置 API | Stateless | 不易維持長連線,適合使用 JWT 驗證方式 |
結語:掌握有狀態與無狀態,設計更好的系統
在網頁系統設計中,「狀態」是一切互動的根基。
你可以這樣記:
- 🤖 無狀態(Stateless) 就像一台「機器人」:你說什麼它就做什麼,但每次都要你重頭說一次,它不記得你是誰。
- 🧑🍳 有狀態(Stateful) 就像一位「熟悉你的店員」:他知道你是常客、知道你點過什麼、甚至知道你喜歡怎麼調味。
只要你掌握了這兩者的差異與應用場景,就能:
✅ 設計更有效率的 API
✅ 提供更順暢的使用體驗
✅ 寫出更好擴展、可維護的網站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