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碟是什麼?從發展史到現代儲存技術的演變
更新日期: 2025 年 3 月 4 日
本文為 NoSQL 基本介紹系列文,第 3 篇:
- SQL 與 NoSQL 的差異:新手指南
- MongoDB 入門指南:靈活高效的 NoSQL 資料庫
- 硬碟是什麼?從發展史到現代儲存技術的演變 👈進度
- 記憶體是什麼?從發展史到現代電腦的核心元件
- 初學者指南:Redis 是什麼?完整介紹與應用解析
在現代電腦中,硬碟(Hard Disk Drive, HDD) 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儲存裝置,負責存放作業系統、應用程式、文件、照片、影片等各種數據。
但你是否想過,硬碟的名稱從何而來?它的前身是什麼?現在常見的 固態硬碟(SSD, Solid State Drive) 又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這篇文章將帶你回顧電腦儲存技術的演變,從早期的 軟碟(Floppy Disk) 到傳統 硬碟(HDD),再到現代的 固態硬碟(SSD)。
並說明它們之間的差異與命名原因,幫助初學者更深入了解這項關鍵技術。
磁鼓與穿孔卡時代(1940s – 1950s)
在電腦發展的早期,儲存技術遠比現代原始且效率低落。
當時的電腦主要依賴穿孔卡(Punch Card)和磁鼓(Magnetic Drum)來存儲與處理數據。
這些裝置的儲存容量極為有限,讀寫速度也相對緩慢,但它們為後來的儲存技術奠定了基礎。
穿孔卡(Punch Card)——最早的「數據儲存」方式
穿孔卡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 1801 年,當時法國發明家 約瑟夫·雅卡爾(Joseph Marie Jacquard) 發明了一種以穿孔卡控制織布機的技術。
而這項技術後來被應用到數據儲存與程式設計中。
工作原理:
穿孔卡是一張硬紙卡,上面打有小孔,每個孔代表不同的數據或指令。
電腦透過機械讀卡機掃描這些孔,來解讀卡片上的資訊。這種方式雖然簡單,但存取速度極慢,而且一次只能讀取固定的數據量。
穿孔卡的特點:
✅ 標準化的輸入方式:可用來輸入程式與資料。
✅ 不需要電力存儲:穿孔卡本身是物理存儲設備,不會因斷電而遺失數據。
❌ 存取速度極慢:電腦需要透過機械讀卡機依序讀取卡片上的數據。
❌ 容量受限:一張卡片最多只能存約 80 個字符,需要大量卡片才能存儲完整的程式或數據。
❌ 不易修改:如果數據輸入錯誤,必須重新製作新的卡片。
由於穿孔卡的效率低落,後來被更高效的磁性儲存技術所取代。
磁鼓(Magnetic Drum)——硬碟的前身
磁鼓記憶體 是一種早期的磁性儲存裝置,最早由奧地利工程師 古斯塔夫·陶契克(Gustav Tauschek) 在 1932 年 發明,並於 1950 年代被廣泛應用於計算機系統。
磁鼓技術後來成為現代硬碟(HDD)的雛形。

工作原理:
磁鼓的外觀像一個金屬圓柱,表面塗有磁性材料,並搭配多個固定的讀寫磁頭來存儲數據。
磁鼓旋轉時,磁頭可以存取不同的數據區塊。
磁鼓的特點:
✅ 存取速度比穿孔卡快:可隨機存取不同區塊的數據,而不需要按順序讀取。
✅ 存儲容量較大:比穿孔卡和早期的記憶體技術提供更大的存儲空間。
❌ 體積龐大:磁鼓通常與電腦主機一樣大,無法攜帶或替換。
❌ 造價昂貴:當時的磁鼓成本極高,只有大型電腦才能使用。
儘管磁鼓技術比穿孔卡先進,但仍有許多限制,直到更精密的磁碟技術(如軟碟與硬碟)問世後,才逐漸被淘汰。
軟碟(Floppy Disk):可攜式儲存的先驅(1960s – 1990s)
軟碟的誕生
1967 年,IBM 研發了軟碟(Floppy Disk),這是一種可攜式磁性儲存裝置,最初的目的是作為大型電腦的程式與數據載入媒介。
最早的軟碟尺寸為 8 吋(1971 年),後來縮小為 5.25 吋(1976 年),最終演變為 3.5 吋(1980 年代) 的標準設計。
為何叫「軟碟」?
軟碟的名稱來自於它的材質。早期的 8 吋與 5.25 吋軟碟,內部磁盤是由柔軟的塑膠片製成,外部則有一層薄薄的保護殼,因此稱為 「Floppy Disk」(Floppy 意為「軟的」)。
雖然 3.5 吋軟碟的外殼變成了硬塑膠,但仍沿用了「軟碟」這個名稱。
軟碟的特點
✅ 可攜帶:相較於磁鼓或穿孔卡,軟碟體積小且可輕鬆攜帶。
✅ 可重複使用:使用者可以刪除舊資料,重新寫入新資料。
❌ 容量有限:初期的 3.5 吋軟碟只有 1.44MB 儲存空間,遠遠無法滿足現代需求。
❌ 讀寫速度慢:受限於磁性技術,讀寫速度低,且磁片容易因摩擦而損壞。
雖然軟碟在 1980 至 1990 年代非常流行,但隨著數據需求增加,它的容量限制成為瓶頸,最終被硬碟(HDD)與USB 隨身碟取代。
硬碟(HDD):高容量儲存的革命(1956 – 至今)
1956 年,IBM 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硬碟(Hard Disk Drive, HDD),名為 IBM 305 RAMAC。

這台硬碟體積巨大,與一個冰箱相當,重量超過 一噸,但儲存容量僅 5MB。
雖然當時 HDD 的儲存量遠超穿孔卡與磁鼓,但它的成本極高,僅限於企業和軍事用途。
到了 1970 年代,硬碟技術逐漸進步,尺寸縮小,價格降低,使個人電腦開始採用 HDD 作為主要存儲設備。
1980 年代,Seagate 推出了 5.25 吋 HDD,進一步推動了硬碟的普及,而 1990 年代的 3.5 吋與 2.5 吋標準 HDD 則成為桌上型與筆記型電腦的主要存儲裝置。
為何稱為「硬碟」?
硬碟的名稱來自於其內部的存儲介質。與 軟碟(Floppy Disk) 的柔軟塑膠磁片不同,HDD 使用的是堅硬的金屬或玻璃基板磁盤,因此被稱為「硬碟」。

這種材質不僅更堅固,還能提供更高的數據密度,使 HDD 具有更大的儲存容量。
硬碟的運作原理
HDD 的核心組件包括:
- 磁盤(Platter):一片或多片高速旋轉的圓形磁盤,表面塗有磁性材料。
- 磁頭(Read/Write Head):負責讀取和寫入數據,位於磁盤的上方。
- 驅動軸與馬達:讓磁盤以每分鐘 5,400 至 15,000 RPM 的速度旋轉。
- 控制器(Controller):管理磁頭運動,負責數據傳輸與磁盤尋找(Seek Time)。
當電腦需要讀取或寫入數據時:
- 硬碟的 磁頭 會懸浮在高速旋轉的磁盤表面上方(距離僅幾奈米)。
- 磁頭透過電磁原理,將資料寫入磁盤表面,或讀取儲存的數據。
- 控制器確保數據能快速存取,並減少磁頭移動的延遲。
由於 HDD 依賴機械運作,其存取數據的速度受到磁盤旋轉速率(RPM)與磁頭尋找時間(Seek Time) 影響,因此速度遠不及 SSD。
硬碟的優勢與缺點
✅ 高容量:
HDD 早期僅有幾 MB 容量,如今可達 數 TB(1TB = 1024GB),是目前最經濟的高容量存儲解決方案。
✅ 可重複讀寫:
不像 CD/DVD 只能一次性寫入,HDD 可無限次刪除與存儲數據,非常適合作為作業系統與大容量數據存放裝置。
❌ 機械結構限制:
HDD 依靠磁盤旋轉與磁頭運動來讀寫數據,因此容易受到物理震動影響,掉落或劇烈撞擊可能導致硬碟損壞,數據無法讀取。
❌ 讀寫速度較慢:
HDD 的存取速度受磁盤轉速(RPM)與磁頭移動速度影響,即使最快的 15,000 RPM 企業級硬碟,讀寫速度仍遠遜於 SSD。
❌ 耗電與噪音:
機械運作產生噪音,並且因為磁盤旋轉與磁頭移動需要額外電力,因此比 SSD 更耗能,特別是在筆記型電腦上,使用 HDD 可能導致電池續航力降低。
HDD 的發展與未來
儘管 SSD 逐漸成為主流,但 HDD 仍然在大容量儲存(如伺服器、監控錄影、備份存儲)等領域佔據重要地位。
未來的 HDD 可能會進一步提升儲存密度,使用 熱輔助磁性記錄技術(HAMR) 或 微波輔助磁性記錄技術(MAMR),將容量推向 數十 TB 級別。
然而,在一般消費市場,SSD 已逐步取代 HDD 成為主要存儲設備。
固態硬碟(SSD):儲存技術的未來(2000s – 現在)

隨著快閃記憶體技術的發展,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rive, SSD) 成為 HDD 的最佳替代方案。
SSD 不包含任何機械零件,採用 NAND Flash 快閃記憶體 儲存數據,因此讀寫速度比 HDD 快數十倍,也更耐用、節能。
SSD 的特點
✅ 超高速讀寫:
SSD 透過電子訊號存取數據,沒有機械延遲,速度可達 500MB/s(SATA SSD) 至 7,000MB/s(NVMe SSD),比 HDD 快 10~50 倍。
✅ 無機械零件:
沒有磁盤與磁頭,因此不會因物理震動而損壞,壽命更長,適合攜帶式裝置(筆電、外接硬碟)。
✅ 低功耗與無噪音:
SSD 省電,不會產生運作噪音,特別適合筆電與伺服器使用。
❌ 價格較高:
SSD 的每 GB 成本仍比 HDD 貴,但隨著技術進步,價格逐漸下降,現在 1TB SSD 已變得相對親民。
❌ 寫入壽命有限:
SSD 使用 NAND Flash 記憶體,儲存單元的寫入次數有限(TBW 參數)。不過,現代 SSD 的壽命已經足夠應付多年的正常使用。
SSD 取代 HDD 的趨勢
隨著 SSD 價格下降,消費級電腦(筆電、桌機)幾乎全面改用 SSD,HDD 主要應用於伺服器、備份存儲等領域。尤其是 M.2 NVMe SSD,更成為高效能電腦的標準配備,開機、載入遊戲、開啟應用程式的速度比 HDD 快數倍。
未來發展
未來的 SSD 技術將持續進步,例如:
- 3D NAND 技術:提升 SSD 容量與耐用度,降低成本。
- PCIe 5.0/6.0 介面:將讀取速度提升至 14,000MB/s 以上。
- Optane 及 MRAM 技術:可能成為更快的下一代存儲解決方案。
結論
從早期的軟碟(Floppy Disk),到硬碟(HDD),再到固態硬碟(SSD),儲存技術的發展帶動了電腦的進步。
- 軟碟:早期便攜式儲存,但容量小、速度慢。
- 硬碟(HDD):高容量、可重複讀寫,但機械結構限制了速度與耐用度。
- 固態硬碟(SSD):無機械結構、超高速存取,是現代最先進的儲存技術。
隨著科技發展,SSD 正逐漸取代 HDD,成為未來的主流儲存裝置。對於想提升電腦效能的使用者來說,升級到 SSD 是最明智的選擇!